【香港商报网讯】“我要把贵州的中药材卖到香港去,通过香港辐射到东南亚国家。”十二届贵州省政协委员、香港培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陈宇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培力已在贵州丹寨建有种苗基地,辐射带动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多亩,涉及100多种中药材,带领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在贵州投资发展逾5年,他认为贵州最大的变化是交通。过去从贵阳到丹寨,200公里的路程要3个小时,而现在通过高铁转乘高速,一小时内就能达到,和在香港上班用时差不多。
“如果今年香港直达贵阳的高铁开通,两地时空间距会缩短至5小时,将更好的促进黔港联动发展”。陈宇龄坦言,贵州的生态资源与香港的国际市场若能高效配置与深度融合,定会演绎出一场完美的“山海之恋”。
的确,从不沿边不沿海的内陆山区省份到西部首个、全国为数不多的县县通高速公路省份,贵州按下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前三,让贵州有条件“快”起来。
新时代下,肩负“转”与“赶”的双重使命,在“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的战略支撑中,“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彻底实现GDP保1.8万亿、力争翻番突破2万亿的快速增长。并立志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建成“多彩贵州公园省”,以更高的颜值、更佳的气质,成为本地人无比自豪、外地人无限向往的幸福生活家园、投资兴业乐园、改革创新田园、观光度假花园、寄托乡愁故园。香港商报记者 许入介
做强“双千工程”壮大“实体经济”
尽管贵州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取得了经济增长速度快、发展质量好、社会进步显著、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成就,但“背水一战赶超跨越”仍然成为决战“十三五”的潜台词。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贵州而言,实体经济整体规模偏小、优强企业数量不多,要紧跟国家战略目标,和全国同步前进,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
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千帆竞发。
以“千企改造”增动能,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对所有企业实施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促进工业全面转型升级;以“千企引进”添活力,重点围绕工业补链强基,高端引进一批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优强企业和转型升级后的产业。
2017年,贵州省从12个重点行业中筛选出113户龙头企业和101户高成长性企业,作为示范试点进行重点改造,以点带面引领和带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化工、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链短板建立招商引资总项目库,进行“千企引进”工程。
世界最轻薄的晶硅光伏组件、比英特尔更具竞争力的“贵州芯”、全球领先的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可循环的锂电池生产技术、丹寨万达小镇的“云端漫步”、焕发新生机的百年“同济堂”老字号……成为“双千工程”的成功典范。利用“千企引进”开放创新、“千企改造”转型升级,贵州实体经济加速迈进新时代。
伴随贵州工业脱胎换骨、提质增效的希望之光——“千企改造”全面施策,一个个企业改革创新的细胞被“激活”,工业企业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奋勇争先,带动产业进行深刻的创新变革,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00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排名全国前列;工业投资完成345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7200亿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稳定增长、提质增效成为贵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双千工程”为贵州经济造就腾飞的“双翼”。以千企改造和千企引进的“双千工程”为抓手,贵州着力扩大投资增量,加快构建贵州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以军民融合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发展环境 建全新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发展观念和软环境则是另一个更加难以打破的瓶颈。不过,贵州已开始将其打破,成为全国第14位、西部第1位实现全省乡村道路通畅的省份。
未来五年,贵州还将推进“交通强国”西部地区试点省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全面破解瓶颈制约。公路总里程超过24万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4300公里,形成贵阳至周边省会城市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2—8小时高铁交通圈,市州高铁全覆盖。空港网络建设“一枢纽十六支”机场,内陆航道建设将形成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能力。贵州将不再是大山里的贵州。
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打开山门的贵州用“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乎发展前景”的理念,大力整顿和优化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将把改善投资软环境与改善投资硬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大力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良好环境,构筑投资“洼地”。
进一步以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主抓手,联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加快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国际化开放平台,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用开放倒逼体制改革,用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加快实现投资贸易和入境旅游便利化,为各类企业投资贸易和国际游客打开方便之门,建立绿色通道。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建设,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
以开放格局实现全方位突破,贵州进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与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各省区市实现了通关一体化,与港澳台、泛珠、成渝、长三角等区域开放合作更加深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贵州有经贸往来。
目前,贵州吸引了包括微软、高通、苹果、惠普、富士康、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吉利、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省份之一。
不管是借船出海抱团发展,还是主动出击抢占高地,在多元化发展进程中,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始终植根于黔中大地,并开花结果。据统计,近五年引资入黔超过8000亿元,成为贵州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
创新拓路 “贵州智造”足显发展竞争实力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从“制造”到“智造”,正迎来历史风口和时代机遇,贵州将创新引领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重点,加快建设“智慧贵州”。
都匀“883厂”从2002年投入研制和生产加工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高精度小模数齿轮,先后为神舟飞船、天宫、嫦娥等系列传动机构重点工程研制生产配套设备,完成了从神舟五号到十一号的500余项产品,12000余件配套零部件。
正安吉他2016年产销300万把,80%的产品为出口。畅销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吉他出口额的三成。安顺市夏云工业园区的“Topseat”马桶盖,已经占据了60%的德国马桶盖市场份额,年销量达100万套。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与越南前江省签订总投资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26.6亿元)的合作协议。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和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制定的ISO2408:2017《钢丝绳——要求》,今年6月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正式出版发行,实现了我国钢丝绳行业和贵州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贵州全面实施的“贵州智造2017计划”,历经数代人的努力,贵州制造已成为靓丽名片。企业成长,行业综合实力从弱到强,系列产品从粗到精。受益于互联网和大数据,众多高、新、尖、特产品开始走出国门,贵州制造正悄然向“贵州智造”蜕变。
c919国际主流水准干线客机、航空发动机、极地全地形车、载人航天飞行器关键配件等一件件贵州制造的产品亮相全国、走向世界,不断跃升的品牌影响力,已成贵州敢于强势“亮剑”的重要筹码。
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迅速增长的背后,贵州传统制造业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变革——大数据技术形成的新生力量搅动产业风云,创新了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推动了企业智能化和个性化转型升级。
贵州大数据“触角”不断向三次产业延伸,“贵州工业云”成功入选首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在政用和商用领域实现“三个全国率先”。同时,催生了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旅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四大领域融合较好;大数据正向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渗透”,农村电商发展亮点凸显。
一个个关于大数据携手制造业的传奇,正在贵州高原续写。三一重工与云上贵州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为贵州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贵州航天电器与西门子合作共建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样板车间;茅台集团与阿里巴巴、用友合作建设“互联网+”营销平台;百灵药业与深圳先健科技合作探索贵州“互联网+医疗”新模式;贵州电网与腾讯、航天数据、浪潮合作打造电力大数据应用平台“南网云”。
诚然,在激烈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贵州智造”迈进蝶变的实践探索中,创新引领这座坚实的基石功不可没。创新就像撬动发展的动力机,从根本上为贵州打开了增长之锁的钥匙,源源不断地为“多彩贵州”提供前进的动力,较量的实力,竞争的活力。
精准强化 “脱贫攻坚”统领全局发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17年,在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下,如何统筹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啃下民生领域改革这块“硬骨头”,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与勇气。
脱贫攻坚,民生为先。贵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近年来,贵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落实“六个精准”,狠抓“五个一批”,压紧压实责任链任务链,赤水市按照国家标准实现“摘帽”,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五年来,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大踏步前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70.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73.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8%以下,减贫和搬迁人数全国最多,创造了全国脱贫攻坚“省级样板”,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2018年2月14日,大年除夕夜前一天,贵州发布“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再次号召广大干部群众迅速行动、冲锋在前、一线作战,全面打响以农村“组组通”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四场硬仗”。
靶向发力,脱贫精准。在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以现代高效农业为依托、农耕文化为主题,产村并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为安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助推了产业脱贫。产业成为贵州脱贫攻坚找路子、谋发展的重要关键词。产业扶贫,正是瞄准了“穷根”靶心。2017年,贵州省设立的全国首支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总规模3000亿元。其中,1200亿元为产业扶贫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产业扶贫。同时,为全力打好产业扶贫硬仗,贵州省制定实施了12项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1.5万个,加速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和“一县一业”重点优势产业发展。
产业扶贫号角声声,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另外“三场硬仗”同样紧锣密鼓。
被喻作交通“毛细血管”的农村公路,更是被亿万农民寄托着致富的希望。在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中,加快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是重要一环。2018年,贵州农村公路建设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建成农村公路5.77万公里,其中农村“组组通”公路为5万公里。建成后,将实现全省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率达92%以上,深度贫困地区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
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易地扶贫搬迁加快推进。2018年,贵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计划搬迁66万人,建设132个安置点,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
民之所需,政之所为。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一直被视为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地区脱贫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实施高标准脱贫任务的征程中,贵州直面“短板”,遵循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用精准强化教育扶贫、精准兑现医疗扶贫和精准实施住有所安,构建住房、教育、医疗“三保障”,让农村贫困人口吃饭、穿衣、读书、看病、住房,样样有保障。在贵州,民生支出在不断加大,群众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
在真抓实干的“动员令”下,贵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续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上,让民众生活的新图景更加清晰显见,更让全面小康梦想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