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桥上好刺绣 李安生 摄
镇远古镇画中游 李安生 摄
【香港商报网讯】通讯员 杨鹏 、李安生 报道:镇远县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以“丰内涵、富口袋、新活力”为目标,突出实施文化旅游强县战略,不断探索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
兴文化 旅游富民添活力
4月11日清晨,走进报京,一幅独特的景象跃入眼帘。南北环抱的群山早已开满桐子花,寨内青石板拾级而上,干净整洁的报京街道两旁,砖混结构吊脚楼依然保存着传统风格,禾仓、碾房、井亭、鱼塘依旧,不同的是经过规划重建的报京大寨,已兴起了客栈、小吃、电商、民族特产和手工艺品等,游客三三两两出没于侗寨间,品美食、购特产、听故事、拍照留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富美。
在报京古楼旁的非遗展藏馆内,陈列着侗族刺绣产品,以及笆篓、芦笙、木鼓、织布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器具。
“1986年,在报京“三月三”活动期间,一位外国游客花了60元人民币从我手中购买了一副刺绣,在那个年代60元钱可值钱了,当时高兴得不得了。”正在大厅忙碌着的土生土长的绣娘邰木香,回忆起自己刺绣生涯中的第一笔大单,脸上漾满了幸福的笑容。打那以后,邰木香依托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大胆发展侗绣产业,叩响了致富之门。2014年7月,她用自己多年积蓄的10万余元注册成立了报京余珍民族工艺品风情园,带动了56名本村绣娘和贫困户就业。
“农忙时节,利用下雨天和晚上来绣,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冬天的时候,能天天绣,月收入达3000余元。”贫困户朱兰计高兴地说。
据了解,报京乡已将侗家刺绣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并投入资金办起了一个刺绣点,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乡党委、政府也正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想通过招商的形式将报京侗绣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市场运作,使报京侗绣尽早走向市场、走出寨门、走向世界,并通过侗绣促进当地农民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科学编制报京村旅游扶贫规划(2016-2020),进一步明确了报京村旅游发展思路,力争把报京村建设成为国家旅游扶贫先进村、贵州旅游经济强村、国家4A级景区,增强村集体经济,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搭舞台 乡村传唱幸福曲
“党的政策实在好,芝麻开花节节高;勤劳铺就致富路,人人走上幸福桥......”连日来,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镇的花灯队伍利用晚上休闲时间,到各个村进行花灯戏巡演,将党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得到群众一致好评点赞。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任意洒落在青溪㵲阳河畔,河面上一艘渔船缓缓划过泛起阵阵涟漪,两岸婀娜多姿的杨柳轻盈招展,数百亩玫瑰花竞相绽放,不远处一老人正浅吟低唱,曲曲幸福小调打破乡村的宁静,好一幅充满新时代诗意的江南水乡幸福画卷。
这位老人,正是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贵州省“民间花灯王”丁志坚。他14岁时开始学习花灯艺术,16岁时当上了花灯戏主角,至今82岁依然笔耕不辍,研究和创新设计谱写新曲,传承着花灯民间技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在镇远山乡大地开花结果。
在镇远,像花灯戏这样的民间文化技艺还有很多,如赛龙舟、唢呐、傩戏、民歌、龙灯等,都极具地方特色。为了挖掘、保护、传承好这些民民族文化瑰宝,逐步实现文化小康的梦想,镇远县以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送文化下乡、名城大舞台等方式,传递党的好声音,讲好镇远新故事,借助传统文化节庆和重大活动,依托新时代的传播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镇远的“山水盛宴、文化大餐”走出贵州,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镇远县在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同时,用好民族文化这一宝贝,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切实保障人们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作,努力实现文化小康共享,文化旅游强县富民成效日益显现,努力建成文化旅游大县。据了解,近五年来,镇远县开展送文化下乡达500余场次,名城大舞台更是广受欢迎、持续火势,达150余场次,群众自编自演的《乡村喜事》、《十唱共产党》等节目更是深入人心,获群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