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 記者吳夢琪報道】在科技不斷為金融行業賦能的當下,金融行業正發生着深刻變革,金融科技(Fintech)带來的革新也同樣映射至私募基金領域。《金融時報》記者在第四屆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會現場看到,本屆峰會首次開設了以“金融科技促進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為主題的金融科技分論壇,由恒生電子主辦。
目前,金融科技浪潮席卷全球,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着金融向創新式發展嬗變。映射至私募基金領域,大數據記錄了歷史信息與風險偏好,云計算提供了關聯交互、深度學習和精准挖掘,人工智能強大的數據分析與計算能力,則可以輔助私募機構主動投資、挖掘量化模型中的價值因子,帮助從業者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
隨着普惠金融、私募金融等新金融業態快速發展,杭州成為中國第四大私募之城,金融生態環境持續完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逐步增強,金融科技的力量也在逐漸凸顯。據了解,在去年的錢塘江論壇上,杭州正式宣布要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這與本次峰會“科技引領發展,監管促進規范”的主題相得益彰,金融科技正成為影響私募行業乃至整個金融領域發展的重要因素。
金融科技發展“三浪疊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7年年初,一份美國金融科技白皮書發布,白皮書為監管機構如何評估新興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提供了10項原則。在本次分論壇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鐘蓉薩同與會者分享了這10項原則。一是要把投資者放在首位;二是對于金融生態系統要進行廣泛的思考;三是要促進安全的普惠金融和財富健康的發展;四是要認識和克服潛在的技術偏見;五是要努力實現具有操作性和協調性的技術標准;六是要最大限度提高透明度;七是要建立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下相關的監管機制;八是要提高金融基礎設施的效率和有效性;九是要維護金融的穩定性;十是要加強跨部門之間的合作。
“金融科技整個行業經歷了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階段,並朝着智能化方向發展。”面對金融智能化發展趨勢,恒生電子總裁劉曙峰在分論壇致辭中表示:“未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深化應用落地,金融科技方面落地案例會更多,行業數據共享會有階段性成果,金融科技將成為金融機構升級的核心競爭力。”
劉曙峰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歷程可用“三浪疊加”來總結。第一是數字化階段,用信息技術、電腦等方式來取代之前的手工模式;第二是互聯網興起階段,這是基于場景的金融服務,包括網上交易、網上交付,甚至網上金融產品的設計等;第三可概括為智能化階段。他表示,這三個階段不是簡單線性過程,而是一個疊加關系。
在劉曙峰看來,第一浪數字化的頂峰期已過,甚至部分服務、技術開始進入衰退過程。而第二浪仍處于高速發展,典型的如支付寶這類金融支付產品,但跟它初期的發展相比已經降速。第三浪智能化已經拉開序幕,其基礎設施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等。劉曙峰認為,金融機構中的每一個人其實都要做這方面的思考,需要搞清楚自己在金融科技浪潮里處在什麼樣的位置。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
我國私募產業行業集中度在GDP中的佔比不斷提升,但相比美國私募行業還是有不小差距,如美國單只基金平均規模是中國的17倍,我國私募行業可以發展的空間還非常大。
對此,恒生電子執行總裁官曉嵐在分論壇進行了“金融科技七種武器”主題演講。他表示,新形勢下,私募行業遇到的挑戰主要是盈利能力、運營成本、風險控制、監管合規四大問題。聚焦于Mi(Mobile Internet,移動互聯)、A(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Block Chain,區塊鏈)、C(Cloud Computing,云計算)、D(Big Data,大數據)、G(Global Connect,全球化)、H(High Performance,高性能)七大技術,金融科技將成為資管行業持續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動力。
官曉嵐表示,私募行業的智能化應用主要集中在投資研究、對沖套利、金融預測、智能擇時、算法交易、風險控制、智能客服等方面,有助于提升業務效率及客戶體驗,例如恒生智能KYC(了解你的客戶),集成人臉識別、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用戶在擁有智能化體驗的同時,也將獲得更加個性化、適合的理財配置方案。通過打造恒生研究院,以技術研發為着力點,將先進技術吸收到金融領域里來,持續推進業務與技術的融合,用科技賦能金融。
“但無論技術發展到任何時代,Fintech带來的變化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更好地服務于人。”在討論金融科技賦能資產管理話題時,泰康資產副總裁張軼表示,,Fintech不僅能優化客戶體驗,更期待Fintech能實現在辦公、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管理和企業服務支持等方面進行智能化升級,全面提升企業運營能力。
業內人士表示,任何科技的運用都必須符合人類的倫理道德規范,回到對人性的常識性判斷。就金融科技而言,它可以帮助基金行業大幅度提高效率、改善方法論、創新產品並優化策略,但絕不會改變基金的業務邏輯和信用義務,無法替代人腦對社會價值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