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家结构性减税和调控政策力度加大,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今年以来的复杂局面带来财政增收压力。
上半年,我市财政部门顶住压力,该收的收回来,该花的花到位,该减的不手软,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0.5亿元,同口径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26.4亿元,增长15.7%,税收增幅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1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8.5个百分点,为10年来最好水平,有力支持了“三大攻坚战”和“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
资金引导增强企业活力
财政资金的收支用度,体现的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坚强决心。上半年,财政资金宁可“短”了自己,也不“缺”了企业。
减税降费减轻企业压力。上半年,我市持续实施积极的减税降费政策,以税费的“减”助企业投资能力的“增”,继而促进经济增长。比如,落实增值税税率调整,原适用于17%和11%税率的,分别调整为16%和10%,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税率,同时严格落实取消、停征、免征、降标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1-6月,全市共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4.05亿元。
资金引导激发企业活力。解决企业资金难题,争取上级产业资金近2亿元,协助企业申报中央和省相关项目资金,飞鹿股份等企业的2018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预计均可获得千万元以上资金支持;将成立规模为20亿元的政府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以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支持重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增强企业“管家”实力,上半年安排资金4.1亿元支持园区经济发展,拿到1082万元建设资金的株洲高新区动力谷研发中心,部分区域已经进入地上部分建设,预计明年6月投入使用。积极兑现财政奖补,上半年安排企业上台阶奖励、标厂补贴、引进百家配套企业奖励等资金近1000万元。
在财政资金支出的减与增之间,“放水养鱼”效应逐步凸显,市场主体展现出更强活力。1-5月,轨道交通产业增加值增长23.3%,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10.1%。1-6月全市企业所得税完成22.9亿元,增长35.1%。
逾七成支出,只为百姓幸福
在财政的账本上,民生占最大的分量。上半年,财政支出的民生“账单”上,该花的钱一分不少,按时、足量拨付到位。
“幸福指标”有保障。各类社会保障标准仍在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各级财政补助支出提高到55元/人/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高到490元/人/年,城镇低保最低保障线提高到520元/月,残疾人两项补贴均提高到70元/月,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经济扶助提高到800元/月,城区高龄补贴全面铺开。安排各类公共交通资金1.42亿元,支持低价公交、智轨ART正式运营,百姓出行更为方便快捷。
脱贫攻坚有支撑。统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762万元,专项用于茶陵、炎陵两个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财政预算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上半年市级投入的脱贫攻坚专项资金高达1482万元。
翠塘整治前。( 吴楚 摄)
翠塘整治后。(吴楚 摄)
污染防治有成效。6500万元的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和全市排污口专项整治资金,让天鹅湖、翠塘、西湖等达到了整治标准;5000万元的清水塘搬迁改造专项资金,让这一区域加速成长为生态新城;4000万元绿荫行动专项经费,为城市增荫添绿。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合计199.5亿元,增长1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6%。
“紧箍咒”管好资金用度
财政资金投下去,使用效果怎么样?有没有浪费、乱用?念好“紧箍咒”,资金使用才更有度。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实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改革,进一步细化预决算公开工作,首次公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申报表和单位专项支出预算绩效目标表。今年2月以来,市级86家(3家涉密单位除外)一级预算单位相继公布“预算”,集中晒出了今年的部门预算信息,很多部门都在预算表中拉出清单,详细列明各支出科目和支出金额,一些预算单位的相关费用甚至“缩水”到个位数。对标花钱,效果明显。今年市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数比2017年下降6.36%,上半年市本级“三公”经费实际支出同比下降16%。
细化财政监督检查。出台《2018年度财政重点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扶贫资金、环保资金、政府债务、预决算公开、“三公”经费支出等2大类12个重点检查项目,对预算单位新增日常监督检查,推动财政监督关口前移,有效防范财政财务管理风险。
强化资金绩效监管。政府采购监管更严。上半年全市完成采购金额12.91亿元,节约采购资金1.5亿元,节约率为10.41%。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用更严格的财政评审制度对政府投资的“任性行为”说“不”。上半年共评审财政性投资项目262个,审查金额14.39亿元,审减金额2.74亿元,审减率为19.07%。(株洲日报记者 高晓燕 通讯员 陈斌 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