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張宇 報道:為喜迎改革開放40周年,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党委宣傳部、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天山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以哈薩克牧民四季轉場為題材的主旋律影片《遠去的牧歌》9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副主任馬寧·再尼勒,天山電影制片廠廠長,編劇高黃剛、導演阿迪夏·夏熱合曼及男女主角海拉提·哈木、馬爾江·巴依吐肯等主創亮相。
《遠去的牧歌》是新疆向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的重點影片。該片通過紀錄電影的方式,以春夏秋冬的全景視角展現哈薩克族牧民由傳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走向定居興牧現代生活的這一過程,展現了改革開放40年來哈薩克族群眾生活巨大變遷的生動畫卷,體現出在中國共產党的光輝照耀下、在祖國溫暖懷抱中,哈薩克族牧民逐步走向幸福生活的歷史進程,更折射出從傳統到現代的時代變遷,凸顯出改革開放40年宏闊的時代背景,是一部具有國際品質、紀錄風格的優秀電影作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副主任馬寧_再尼勒致辭

天山電影制片廠廠長高黃剛發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寧·再尼勒在電影首映式上表示,影片的放映對樹立新疆各族干部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美好形象,傳遞新疆穩定、發展、進步的社會正能量,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該片編劇之一、天山電影制片廠廠長高黃剛表示,隨着中國現代化進程步伐加快,哈薩克族牧民大型轉場游牧的生活方式離我們漸行漸遠,影片《遠去的牧歌》完成了一次搶救性的,带有記錄使命的拍攝。既為中國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留下了重要的影像,也為廣大觀眾奉獻出了一場草原牧人原生態生活的視覺盛宴,更為改革開放四十年滄海桑田的新疆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用手中的攝影機,努力拍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在講好新疆故事的同時,構築好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用我們的光影記錄和歌頌這偉大的新時代!
影片另一位編劇哈依夏·塔巴熱克接受記者采訪時感觸頗深,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相對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哈薩克族牧民走向定居生活后,能獲得更好的教育和醫療,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希望牧民可以安心定居。

公安部副部長侍俊、中國文聯副主席趙實等領導出席首映式
據了解,影片從策划立項到拍攝完成歷時近三年,攝制團隊在新疆北部和東部的廣袤大地上工作,經歷過狂風、大雪等惡劣天氣。數台攝像機和航拍器捕捉了新疆四個季節的美輪美奐的壯美,記錄着漫漫遷徙路上牧民們的悲歡離合故事。同時,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紀實電影中的原生態風格與戲劇情節表達,影片大膽啟用非職業演員出演。影片在原生態記錄和情節戲劇推動的結合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導演阿迪夏·夏熱合曼表示,影片在原生態記錄和情節戲劇推動的結合上,在紀實電影風格的創新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追求。同時希望通過詩化的語言,呈現牧民的內心世界變化。影片大膽啟用非職業演員出演,導演阿迪夏透露,由于哈薩克族演員人數並不多,因此除了男女主角海拉提·哈木和馬爾江·巴依吐肯外,剩下的出演者多數都是“原生態”演出。除了拍人,大規模的動物遷徙也是《遠去的牧歌》中的重頭戲。為此,劇組動用了各類牲畜三十余萬頭,並且常常需要反復多角度拍攝才能全方位記錄下大規模的轉場場面。攝制組經過數十次橫跨幾個地州的大規模轉場,歷經三年的精心拍攝和制作,成就了這部飽含體溫和真情的影片,也是新疆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巨幕電影。 影片男女主角海拉提·哈木、馬爾江·巴依吐肯在拍攝時都曾墜馬受傷。馬爾江·巴依吐肯告訴記者,拍攝條件十分艱苦,她希望向觀眾呈現牧民真實的生活形態。
據悉,《遠去的牧歌》計划在9月下旬登陸內地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