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縣委書記佘龍(左)接受本報採訪
【香港商報網訊】日前,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大方等18個貧困縣(市、區)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貧困帽子摘掉了,發展之路如何走?大方縣委書記佘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脫貧摘帽後,將以前景式思維、前瞻性考慮,在現有基礎上做好鞏固脫貧攻堅的提升版,做好鄉村振興引領的提升版。同時,以鄉村振興來加大東部和西部協作力度,積極融入大灣區,借力各方幫扶資源和自身優勢,進一步做強產業,打造脫貧產業升級、利益聯結升級、發展模式升級的持續融合新路。
佘龍介紹,大方地處黔西北烏蒙山腹地,是新階段國家級貧困縣、烏蒙山片區貧困縣,全縣37個鄉鎮、389個村居中,有貧困鄉鎮30個、貧困村224個(其中深度貧困村69個)、貧困人口6.5萬戶24.51萬人。經過五年攻堅,攻破了集結指揮關、要素保障關、合力動力關、精準短板關、作風落實關,到2018年末,30個貧困鄉鎮全部摘帽,224個貧困村出列189個(其中深度貧困村41個),5.83萬戶22.51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85%下降到1.85%。
「目前,大方還有6710戶19972人沒有脫貧」。佘龍坦言,在繼續做好脫貧攻堅和鞏固成果的同時,要做好四方面的對外承接。首先要做實基礎,將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破除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第二要發揮好區位、人文、生態、資源等優勢,做實產業支撐;第三,要走出去,以一種開放、創新的思維,把發展意願表達出來,把發展優勢展現出來,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共贏方式。第四,整合農工黨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恆大對口幫扶的優勢,將幫扶資源與發展需求結合起來,將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結合起來,持續增強發展動力。
他闡釋,從區位看,大方是黔西北咽喉地帶,是重要的門戶樞紐;從生態看,大方的經度、緯度、風度、溫度、濕度、高度,宜居宜業。從人文看,大方已有1795年的歷史,豐富的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時尚文化的深度結合,會對我國東南部、東部甚至海外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在資源上,大方的煤炭資源、電力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都是助力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
「產業是實現精準脫貧的根本之策,是群眾增收是脫貧的關鍵,是穩定脫貧的核心,發展產業也是覆蓋面最廣的扶貧措施」。佘龍表示,圍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大方緊緊依託「中國天麻之鄉」、「中國皺椒之鄉」、「中國豆製品之鄉」品牌優勢和獼猴桃、優質肉牛特色優勢,着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3+2+N」工程(「3」即天麻、辣椒、大豆三大優勢產業,「2」即獼猴桃、優質肉牛兩大特色產業,「N」即茶葉、刺梨、經果林、蔬菜等其他產業),發展天麻(冬蓀)10 萬畝、辣椒10 萬畝、大豆10 萬畝。到2020 年,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到10 萬畝,在穩定肉牛存欄10 萬頭的基礎上實現基礎母牛達到10 萬頭規模,並因地制宜、錯位發展發展茶葉、刺梨、櫻桃等產業,形成以「3+2」為主導產業、其他產業適度規模發展的「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同時,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為推動農村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以農旅融合為切入點,結合生態資源優勢,按照宜居宜業宜游原則,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同心共築小康夢嶄新篇章。(許入介 張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