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湖南邵陽自古人傑地靈,風華蔚起。胡曾詠史,道純內丹,鄒門輿地,車氏詩蒙,名留青史;慧眼魏源,軍魂蔡鍔,抗戰國平,各領風騷。為傳承、發揚邵陽武岡市的本土文化,近日,由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蕭澤耀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經典史學著作——《都梁史漫說》正式跟讀者見面。現在,就讓我們來細細品讀“蔡鍔在武岡的往事”。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小字虎兒,是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日(公元1882年12月18日)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今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蔡鍔剛滿周歲,蔡家即由邵陽祖籍遷居原武岡州山門謀生(今洞口縣山門鎮)。其時,蔡父正陵領著妻子,用籮筐挑著一子一女,居住在青山鋪,第二年搬遷至大壩上。公元1886年,蔡家又從大壩上遷往洪廟。蔡正陵初做裁縫,繼做小販,也曾教過私塾。蔡母在家,白天砍柴,磨豆腐,煮酒,賣飯;晚上則做針線活。蔡家居住的地方,路窄崎嶇,行走不便。特別是陰雨黑夜,行路更為艱難。為解決路人行走之難,蔡母常常搓草繩作“腳碼子”,掛在門邊,供路人取用,不收分文。又將杉木皮曬乾,紮成小把,晚上在門前放置籠火和杉木皮小把,供夜行者取燃火把照路。蔡家賣飯,客人如果飯錢不夠的,少一些也就算了;沒帶飯錢的,可以賒欠,還來就收下,不還的,也不去追問。遠近鄉鄰,都說蔡母是賢慧之人。
蔡正陵與山門秀才劉輝閣是好友,幼年蔡鍔常隨父親去劉家玩。劉輝閣見蔡鍔智慧超群,甚為喜愛,就留蔡鍔在劉家私塾伴讀,後來又將侄女劉新英許配給蔡鍔。蔡鍔博覽群書,其讀過之書,均能背誦如流;同時,詠詩作聯,開口即成,遣詞典雅,寓意深刻。至今,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蔡鍔與他人詩文對仗的故事。蔡鍔13歲時,其父帶他赴寶慶府應考,主考官湖南學政見蔡鍔年齡小,出聯曰:“邵陽考生八十名,唯汝最小。”蔡鍔隨即應對:“孔門弟子三千眾,數回領先。”主考大喜,將蔡鍔叫到面前,給了一張兩寸見方的紙,令其寫一萬個字。蔡鍔略一凝神,提筆往那一小塊紙上寫:“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主考高聲讚歎:“此神童也!”於是,蔡鍔以神童補縣秀才。
蔡鍔從啟蒙讀書到留學日本,他的學費、路費,都是劉輝閣為其承擔。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冬,22歲的蔡鍔自日本學成歸國,回山門探親,履行婚約。當年劉輝閣許婚的是劉藜閣的長女劉長姑,而不是次女劉新英。劉新英自小死了母親張氏,不得繼母寧氏的歡心,就由叔父劉輝閣夫婦撫養,愛如親生。蔡鍔歸來履行婚約時,劉長姑已是30歲的人,這讓她不願嫁給蔡鍔,而此時的劉新英還是位20歲的姑娘,她不滿姐姐的門戶之見,在花轎臨門時,劉新英代替姐姐嫁給了蔡鍔。蔡鍔認為劉新英此舉,既俠且貞,於是給她改名為“俠貞”。就這樣,劉俠貞上演了一幕“妹替姐嫁”的喜劇。(劉洗湧 蕭澤曜 羅建峰 羅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