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立德樹人,教己育人」的辦學思想,全力培養出品質優良、智力突出、身心兩健的優秀人才,這是河南省內黃縣第一中學的育人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把全校的各項工作有機地協調統一起來,共同發力效果會更好。這就需要一個載體,這個載體就是文明校園建設。內黃一中按照「六個好」標準,確立了「文明讓生活更美好,教育讓生命更美麗」的創建主題,在河南省文明校園創建的基礎上,凝聚創建共識,強化組織保障,狠抓責任落實,開始了全國文明校園的爭創歷程。通過三年奮鬥,取得了顯著成效,終於在2020年11月成功晉級為全國文明校園。
思想政治學習和德育教育是教育教學的靈魂
內黃一中非常重視教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其納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是其成為一項常態化學習活動,組織教職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教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開展關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通過學習培訓,引導教職工全面樹立「立德樹人,教己育人」的教育思想,引導教職工增強政治認同和教書育人責任感。
在搞好教職工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時,內黃一中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日常德育活動,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從三個方面紮實推進學生德育工作,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助力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全力培養出品質優良、智力突出、身心兩健的優秀人才。
他們注重學生品質品格培養。以紅色研學活動為載體,打造學生、學校、家庭三方共同參與的德育建設體系,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利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開展文化習俗進校園活動,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體驗感和文化認同。
他們注重學生感恩情懷、自強不息意志的培養。結合師生實際,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利用「5.25」心理健康教育日、微笑日等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式、感悟式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和人格。開展社會志願服務活動,讓廣大學生走向社會,走上街頭,走進敬老院,參與公益活動,培養他們的感恩素養和自強精神。
他們大力推動「勞動美」社會實踐。連續三年開展的送「杏」福活動成為學校文明創建工作的一大亮點。學校在校園內開闢了杏園、桃園、李子園、柿子園,由家長給孩子上勞動實踐課,手把手地教給學生種植知識,由學生負責除草、施肥、澆水、捉蟲,關心呵護這些果樹的成長。在杏子成熟之時,學校組織師生開展送「杏」福活動。
為執教和學習營造良好的校園內外部環境
為了給教師和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學習環境,內黃一中在不斷增加硬件投入建設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學校的衛生、美化和平安網絡建設,同時不斷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能夠安靜的、舒心的、健康的、平安的學習。
強化硬件建設改善辦學條件。三年來,學校累計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加固改造南教學樓,建成職工之家(師生服務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健康服務中心、教師書吧、綜合學術報告廳、籃球運動場、網球場,完成校園文化整體規劃與建設,校園集硬化、綠化、淨化、美化於一體的,底蘊深厚的校園文化特色正在形成。
重視校園衛生管控。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強食品安全教育和綜合治理,確保無安全事故,師生對伙食工作滿意率達到95%以上。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堅持「立德樹人,教己育人」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文明、團結、求是、創新的校風,弘德、精業、啟智、敦行的教風,尊師、刻苦、善學、並蓄的學風。
推廣校園文體活動。通過校本課程、傳統文化講座、文化藝術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重視體育工作。堅持開展陽光體育、校園足球等活動,學生每天體育鍛煉時間不少於1小時。大力推進「書香校園」建設活動,在教師中倡導「終身學習」,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在學生中以「書香班級」建設為抓手,開展了「愛中華·誦經典」等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
增強師生安全教育。通過校園網、主題班會、徵文比賽等不斷引導師生樹立環保節約意識,培育節約資源的良好風尚。把安全教育納入德育體系,定期通過課堂教學開展反邪教、防溺水、食品安全等專題教育,有計劃地開展了應急疏散演練活動,提高師生的應急避險能力。
加大校園平安建設。設立了警務室、微型消防站,配備了安保和消防器材,設有一鍵報警裝置,配有專職安保人員,確保了人防、物防、技防聯動。積極與屬地派出所配合,加強對周邊流動攤點治理,校園周邊環境良好。
涵養學生的特長和高尚審美情趣
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培養和發揮學生的特長,釋放學生的天性,培養學生的生審美情趣,發掘學生的創造能力裏,內黃一中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把活動當做學生德育教育的抓手和載體。
加強學生活動陣地建設,通過陣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把活動陣地建設列入黨政主要議事日程、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建立重要論壇、講座、研討會審批報備制度,統一思想強化導向。定期出版《內黃一中報》《心韻》等內部報刊,強化師生思想引領。建立網絡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校園網、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管理;成立網絡輿情處置小組,確保思想文化領域政治安全。成立文學、書法、吉他、足球、籃球社團等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切實關愛師生心理健康,高標準建成了目前豫北第一、全省領先的標準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班主任、校園、班級等各種文體、社會活動相結合,多途徑了解並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微美校園」徵集活動。通過舉辦「微美瞬間‧隨手拍」「微心願」「祖國在我心中」地理版圖知識比賽、「強國築夢走向世界」英語書法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明創建活動,挖掘微美行動的典型人、感人事,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厚植師生的家國情懷。
創新健康教育模式,師生共建健康校園。緊緊圍繞疾病預防、生命教育、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生長發育與青春期健康、安全應急與避險等,舉辦急救知識講座、心理健康講座、新冠肺炎知識科普講座,培養師生的健康意識與公共衛生意識,促進師生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大力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營造創新校園。鼓勵師生發明創造,參加省市科技創新大賽。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編寫心理圖書、國學圖書、教輔圖書,由正規出版社出版,三年來共計編寫各級各類圖書100餘冊。
正是由於始終堅定不移地執行省市縣文明委精神文明建設戰略,內黃一中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建設成果,特別是歷年的高考成績在河南省名列前茅。先後誕生王子瑾等省市文理第一名10人,榮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卓異學子75人,位居全省縣級重點高中前列。三年來,累計重點上線2752人,考入985工程院校320人,考入211工程院校848人,其中北大清華13人,人民大學18人,復旦大學24人,南開大學14人,浙江大學7人,中科大5人,哈工大14人,同濟大學16人、上海交通大學12人。其中2019年高考,李坤仡勇奪安陽市理科第1名,白皓宇勇奪安陽市理科第3名;2020年高考,栗若寒同學勇奪安陽市理科第1名(河南省理科第12名),陳家正同學以710分的優異成績勇奪安陽市理科第2名(河南省理科第23名),張子康以666分的優異成績勇奪河南省文科第28名。
內黃一中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校園、全國讀書育人特色示範校、河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河南省師德師風先進校、河南省家校共育示範校、河南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清華大學優質生源中學、北京大學優質生源中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優質生源基地等榮譽。諸多師生榮膺國家級、省級獎勵,其中全國模範教師1人,榮獲省文明教師、省文明班主任、省文明學生、省優秀學生、省三好學生、省優秀班幹部、省優秀班主任30餘人次。辦學經驗被《中國教育報》《河南日報》《安陽日報》,中央電視台、河南電視台、新華社網等媒體爭相報道。
心中有方向,腳下有力量。奮鬥注定將成為內黃一中人未來最昂揚的精神、最奮發的鬥志、最激越的音符!在幹事創業中奮鬥,在改革創新上奮鬥,在教書育人中奮鬥,在行為師範上奮鬥……內黃一中人將以無比堅定的信仰、信念、信心,不斷創新,不懈奮鬥,加強內部管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彰顯文明創特色,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將文明校園創建工作推向深入,強力打造在冀魯豫地區具有深遠影響的中原名校!
教師應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高考報名志願服務。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因此內黃一中不斷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和業務培訓,以「四有好教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四個服務」作為標準,重點從激發內生動力、榜樣帶動、成長創新三個方面對教師進行關懷指導,要求就全體教師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以人為本,激發出了教師幹事創業的內動力。建成教師書吧,24小時刷臉可入,授課之餘,老師們可以在書吧裏靜心悅讀一本好書,或品嚐一壺清茶,喝上一杯香濃咖啡,聊聊教育夢想。教師的衣食住行、生活冷暖、喜怒哀樂,學校領導全都銘記於心,為每位教師送上生日蛋糕,豐富教師的文體生活,改善教師的就餐環境,一系列舉措真正深入到了教師內心,激發出了教師幹事創業的潛能與激情,從而使得整個校園不僅成了學生勵志奮鬥的成長沃土,更成為了全體教師共生共榮、幹事創業的精神家園。
樹立榜樣旗幟,傳遞前行「力量」。每年開展「功勳班集體」「十佳黨員」「十佳教師」「十佳班主任」「十佳文明道德模範」「十佳模範家屬」等評選活動,通過舉行頒獎典禮、開闢模範人物長廊等方式,大力弘揚模範教師的典型事蹟,使全校師生經受精神洗禮,讓教師真切地體驗到做「太陽底下最光輝職業」的幸福感,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多措並舉,全力構築教師成長新模式。開展「大講堂」活動,由校名師以作報告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成長歷程,分享教學研究成果,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邀請清華、北大等30多位教授等蒞校作報告,更新教師教育理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深入到省內外二十多所知名高中聽課學習,借鑒先進學校的管理經驗、課堂教學模式。舉辦骨幹教師培訓班,採取封閉式培訓的方式,強化師德修養,提升業務素質,提高教育實踐能力。(文/ 郭瑞增 圖/ 趙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