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對粵港澳大灣區作出多項重大部署。香港特區政府公佈《2021 年施政報告》,提出設立北部都會區。這一系列以制度創新為落腳點的政策正加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建設,粵港澳深度合作正式邁入新時期。在此背景下,仲量聯行發佈《深港琴澳創新合作,大灣區構建新發展格局》報告,探討擴容為前海的產業體系帶來的變化,及其對前海辦公樓市場的深遠影響。此外,仲量聯行基於制度創新、跨境交通基建的強化和通關便利程度等方面,討論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對於未來粵港澳合作的重要意義。
現代服務業輻射增強
《前海方案》提出在現有合作區的基礎上,前海發展空間將向南延伸至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同時向北拓展至寶安區的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其中依次涵蓋寶安中心區及大鏟灣片區、機場及周邊片區。此次範圍調整並非簡單意義上的空間擴容,而是形成現代服務業與製造業相互支撐的產業佈局。
擴容後的前海片區,憑藉強產業基礎、強樞紐、強基建的優勢,當地科技研發類企業將加快工業化的進程,相應地,產業集聚將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反哺服務業發展。產業鏈將愈加完整及現代化,結合原前海合作區與科技園的雙核驅動,技術創新的賦能將極大促進傳統加工製造向中高端智能製造的轉變,同時孕育出更多基於「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的新業態。
前海合作區各基建項目得到穩步推進,商業配套不斷完善。行業頭部企業的落戶成功吸引不少優質上下游企業入駐。前海甲級辦公樓淨吸納量顯著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已突破30萬平方米,為歷史最高水平。
展望擴容後前海片區,打破空間和制度上的限制,往北連接大灣區智能製造的腹地,往南實現跨境產業協同聯動、市場互聯互通。隨着內地具備跨境業務需求和能力的企業日趨增多,而港澳企業則在在跨境金融、法律監管等專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前海的體制創新為這些企業的對接提供了全新合作機遇。這將刺激前海甲級辦公樓需求增長,而原前海合作區將最先受益。此外,前骸商環境的改善將凸顯擴容區內的配套優勢,當地產業園有望得到更多外資製造企業的關注。
深港融合迎來具體行動方案
10月6日,香港特區政府公佈《2021年施政報告》,其中備受關注的北部都會區,以創科為核心構建,將有助於釋放受制於用地短缺的高等教育、科研及創新產業的發展潛能,推動香港「南金融、北創科」多元化產業體系的形成。
根據《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行動方案,提升跨境交通基建強度、提高口岸通關便利度成為實現這一長遠規劃的第一步。本次規劃的另一重點是提出基於創新科技、生態旅遊的「雙城三圈」空間佈局。在短期內,除了持續發揮香港高端服務業的優勢,北部都會區內的新田科技城和河套科技園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提供更多的產業辦公、研發、實驗室以及孵化功能。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研究部總監黃志輝認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行動方案的出台將加快香港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轉化,解決大灣區高科技發展的某些核心技術、關鍵環節和重要裝備設備的『補鏈』問題,充分發揮香港的作用。」
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
《深合區方案》出台,深合區成為首個在大灣區內實行的創新合作區域,澳門特區政府將與廣東省共同努力實現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體制,致力打破人才、資金、貨物、技術和信息等跨境流動限制,構建一體化的開放平台。
仲量聯行澳門董事總經理古嘉豪表示:深合區將為澳門未來提供重要的發展機遇,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注入了空間和動力。橫琴的辦公樓需求將會快速增加,對澳門企業深度融入大灣區提供更高質和實惠的選擇。」
仲量聯行在今年6月發佈的《重構灣區產業圈層與空間佈局》研究報告指出,沿着珠江入海口將各發展節點依次連接,一條清晰的環形軸帶(「內環」)已能完整顯現出來。位於內環的發展節點享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而政策紅利將進一步加快生產要素在內環間的流動,並輻射灣區其他區域。
香港北部都會區、前海合作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好位於「內環」軸帶上。機制和制度的持續創新,促進「內環」這三大節點的創新合作,使區域間高水平協同成為大灣區區域發展的路徑。另一方面,與前海緊密相連的發展節點——東莞濱海灣新區,正積累自己的發展優勢。例如,電子信息、智能終端等產業規模經濟已基本形成,價值鏈不斷提升。因此,東莞也將緊密參與大灣區產業分工,從而形成強大的片區合力。
仲量聯行華南研究部總監曾麗認為:前海及深港合作未來將會出現更多的產業互動,其成功經驗將有序擴散,帶動周邊節點成為區域發展中心。長遠來看,這將重新組織周邊的空間和產業結構,最終形成不同層級的中心-外圍的網絡化結構,在更高層面產生新的合作關係,為金融、物流、先進制造等領域提供有機優化空間。(記者 王靜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