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江西省人民政府簽署《長江流域(贛皖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標誌着閶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正式建立,「新安江模式」由此再添「新成員」。
「新安江模式」再添「新成員」
閶江屬長江支流,發源於安徽祁門縣大洪嶺南麓,流經皖贛兩省,是黃山市祁門縣、景德鎮市的母親河,祁門縣境內主河長81.3千米,流域面積1583.3平方千米。
根據協議,規定補償標準與責任共擔,閶江建立補償資金規模與水質考核情況掛鈎的雙向補償機制,跨省界鎮埠斷面當月水質達到Ⅱ類時,江西省補償安徽省80萬元;當月水質達到Ⅰ類時,當月補償標準較Ⅱ類提高50%;當月水質在Ⅲ類及以下時,安徽省補償江西省120萬元。
明確資金使用與投入機制,補償資金主要用於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水污染防治、經濟結構調整和綠色產業優化升級等方面。
協議同時強化統籌推進與協同治理,建立省級聯席會議制度,市縣建立定期會商、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日常聯動協調機制,相關部門加強聯合預警,共同做好污染控制和應急處置工作等,不斷加強流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上的深度合作。
踐行「兩山」理論 祁門全力推進
香港商報記者獲悉,近年來,祁門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兩山」理論,按照「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源,水岸同治,標本兼治」的思路,統籌推進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加快推進閶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
通過亞行貸款、財政投入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完成祁門縣閶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試點項目-閶江、金東河縣城區段生態修復保護工程EPC、祁門縣新興西路(福利中心至茶花女段)雨污管網改造提升工程、祁門縣污水處理廠遷建工程(二期)等閶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項目41個,總投資達5.6億元。通過源頭保護、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等全力推進長江流域(贛皖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祁門縣制定了《閶江流域生態保護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將進一步加大對閶江流域生態保護提升,聚焦綠色發展和跨界共治,用好用活「村落徽州」、EOD、 VEP三把「綠色鑰匙」,匯聚發展「綠」動能,深入開展跨界水體共保聯治,促進生態環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治理能力持續增強,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穩步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4年4月,閶江鎮埠出境斷面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其中2023年達到I類水質的年度占比為1/3,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優。此次閶江流域建立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是「新安江模式」在全國21個省份20個跨省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的基礎上,在黃山市範圍其他流域的第一次生動實踐、落地開花。(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汪勝 許勇傑 葉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