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有片|從三組關鍵詞看習近平總書記承德之行

有片|從三組關鍵詞看習近平總書記承德之行

責任編輯:楊眉 2021-08-25 15:40:27 來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8月23日、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這也是今年以來他的第9次國內考察。從創造奇跡的塞罕壩,到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再到枝葉關情的村莊社區,總書記一路走來。透過三組關鍵詞,可以理解此行的深意。

   習近平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調研

 從「昔」到「今」:塞罕壩之變

 2016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河北北部的圍場,早年樹海茫茫、水草豐美,但從同治年間開圍放墾,致使千里松林幾乎蕩然無存,出現了幾十萬畝的荒山禿嶺。這些深刻教訓,我們一定要認真吸取。」

 一年多後,總書記在一份針對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的重要指示中說,「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歷史上的深刻教訓,如今的生動範例,都指向了同一處地點——塞罕壩。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曾是清朝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三代塞罕壩人在這裏書寫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

微信圖片_20210825151722_副本.jpg

 塞罕壩的落葉松面積達68萬畝,是第一大樹種。

 8月23日下午,習近平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在林場中部的月亮山,總書記察看林場自然風貌,看望護林員。

 火災防御,是森林保護的一道安全防線。在塞罕壩機械林場,一共有9座用來望林海、觀火情的小樓房,叫作「望海樓」。

 劉軍、王娟夫婦是月亮山「望海樓」的護林防火瞭望員。劉軍今年50歲,2008年和妻子王娟一起來到這裏做林場瞭望員,一「望」就是13年。

02.jpg

 鏡頭紀錄下劉軍夫婦相視一笑的瞬間。

 劉軍說,林場瞭望員白天每隔15分鐘就要用望遠鏡觀望周邊,紀錄天氣、風力、是否有火情,報告給值班室。夜裏則每隔1小時報告一次,天天如此。寂寞的守望,換來的是林場幾十年「零火災」。

 塞罕壩這片海拔1010至1939.9米的土地,是美麗高嶺,更是精神高地。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這樣定義「塞罕壩精神」: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

03.jpg

 整個塞罕壩是一幅用墨綠、淺綠、鵝黃繪就的天然油畫。

 當天下午,習近平來到尚海紀念林。這裏正是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

 這片林地紀念的是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建場之初,王尚海帶領職工摸索總結出高寒地區全光育苗技術,開創了國內機械栽植針葉林的先河。

04.jpg

 王尚海去世後,林場遵其遺願,將他的骨灰撒在這裏。此地後來被命名為「尚海紀念林」。

 在塞罕壩,還流傳著「六女上壩」的故事。1964年,正在承德讀高中的陳彥嫻和宿舍5個姐妹商議後,決定放棄高考,背起鋪蓋卷奔赴林場。如今已是七旬老人的陳彥嫻一大樂趣就是回林場轉轉。

 從昔到今的滄桑巨變,綿延不絕的精神偉力。當天,總書記在同林場職工代表交流時說,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

 習近平:發揚塞罕壩精神 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從「外」到「內」:承德之「承」

 8月24日,習近平來到承德避暑山莊、普寧寺、承德博物館,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宗教工作、民族團結等展開調研。

 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距北京350多公里。1701年冬天,康熙皇帝在途經武烈河谷時,驚覺此處人煙稀少且風光秀美,恰在北京與圍場中間地帶,「左通遼瀋,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決定在此開闢園林,修建離宮。

 避暑山莊一度是清代第二個政治中心,清帝在這裏處理軍政要事,接見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和外國使節。

05.jpg

 避暑山莊的煙雨樓

 在避暑山莊周圍,環列著12座寺廟,其中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由於地處塞外,被稱為承德外八廟。

 1755年,清軍平定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後,乾隆依照西藏桑鳶寺修建了普寧寺。這裏成為西藏、蒙古諸部與清政府在宗教與政治方面直接聯絡的主要場所。

 06.jpg

   普寧寺寓意全國各民族安其居、樂其業。

 在普寧寺的碑亭,矗立著三塊巨大的石碑——《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均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鐫刻。

 07.jpg

   普寧寺碑亭

 當天,習近平還考察了承德博物館。該館位於避暑山莊東北部,從2019年11月起,《望長城內外——清盛世民族團結實錄》展覽在該館展出。

 08.jpg

   承德博物館鎮館文物——清紫檀木座銅胎琺瑯塔,通高305厘米。乾隆皇帝為迎接六世班禪來承德朝覲,下諭旨興建須彌福壽之廟,並將這一文物移來此處。

 清代修建避暑山莊,除了避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邊防。清代皇帝放棄了沿用數千年的防御工事——長城。原因很簡單:「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代指蒙古諸部),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也。」這裏成為清代皇帝與兄弟民族契闊談宴之地。

 09.jpg

   避暑山莊裏的梅花鹿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重要歷史見證。「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長城內外的界線得以打破。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傳承豐厚遺產,促進民族團結,這正是承德之「承」。

 從「鄉」到「城」:共同富裕之路

 24日下午,習近平來到承德市雙灤區偏橋子鎮大貴口村和高新區濱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考察。一個看「鄉」,關注鄉村振興,一個看「城」,聚焦養老服務。

 習近平在承德考察調研

 大貴口村近年來依託蓮花山等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同時建設農業溫室大棚,培育休閒採摘、農業研學等新業態,帶動戶均年增收5萬元。當地別出心裁開設的「山谷市集」,依託「實體+電商」銷售模式,讓村裏近百種特色農副產品行銷各地。

 10.jpg

   山谷市集展廳面積達400平方米。

 68歲的霍金一家是有着11位家庭成員的大家庭。兩個兒子在外務工,霍金夫婦和兩個兒媳經營草莓、黃瓜大棚,是村裏的致富典型。僅今年上半年,全家收入就超過10萬元。

11.jpg

 從右到左分別是霍金、李桂俠夫婦和他們12歲的孫子霍明。

 濱河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算建設一個「沒有圍牆的養老院」,將老人的信息錄入智能軟件系統,通過「一鍵呼叫」就能實現助潔、助行、助醫、助餐、助急等上門服務。社區和志願者,是這個服務平台的「中樞神經」。

12.jpg

 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村莊和社區是中國社會的「細胞」。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前往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台村,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此後,他又先後踏訪河北的正定縣塔元莊村、張北縣德勝村等,調研重點也逐漸從脫貧攻堅轉為了鄉村振興。2016年7月在唐山考察時,總書記走訪了祥富里社區。

 13.jpg

   服務中心的老年志願者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就在上個星期,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其中一個重點議題,就是研究紮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總書記強調,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從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到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既是會場之上的議題,也是總書記此行之中的關切。

 

責任編輯:楊眉 有片|從三組關鍵詞看習近平總書記承德之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