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貴在清清白白,堂堂正正,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活得充實自在,心安理得。
明代忠臣于謙曾寫過一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託物言志,借物喻人,表達了詩人立志清白做人,忠義報國,堅守節操的人生理想。
于謙故居「忠肅堂」對聯云:「吟石灰、贊石灰,一生清白勝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擊意社稷」。
據說于謙作此詩時年僅十二歲。這首詩也成為于謙清白人生和高尚人格的真實寫照。
于謙自幼崇拜關帝、文天祥,一生正直不阿,忠肝義膽,矢志精忠報國,至死不渝。民間傳說,于謙出生前一晚,他父親于仁做了一個夢,夢見緋袍金襆的神人對他說:「我是文天祥,有感於于家一門忠義,所以我轉世投胎,來做你們的子嗣。」于謙出生後,于仁給孩子起名叫「謙」,「以志夢中遜謝之意」,意思是,感恩文天祥丞相美意,心中慚愧,恐負盛情,受之不安。
于謙年輕時讀書於西湖邊的慧安寺,寺內有關帝像,于謙每每進出書房,經過關帝像,都要向關帝虔誠頂禮膜拜,誓願以關帝忠義精神為楷模,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成為受人愛戴,青史流芳的忠臣名將。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蒙古族瓦剌部入侵,發生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親自指揮數十萬軍民進行了北京保衛戰,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為主張,粉碎了敵人的陰謀。最終擊退瓦剌,挽狂瀾於既倒,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壯烈慷慨的經典篇章。
天順元年,英宗復辟,于謙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追謚「肅湣」。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明史》稱讚于謙「憂國忘家,身繫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讚揚于謙:「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自分一腔拋熱血。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獨留清白在人間。」
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是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胸襟、氣度、修養、節操的高度體現。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節操,「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風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風亮節,早已成為高尚人品和人格的道德評判標準。
關帝在《桃園明聖經》中云:「為人似玉無瑕玷,立志如同鐵石堅。守己祿,莫徇偏,損人利己子孫冤。廉者不受嗟來食,志士不飲盜之泉。」
北宋學者周敦頤從小「以名節自砥礪」,信古好義,並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自號「濂溪先生」。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他在詩中說:「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將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落在實處,為學嚴謹細致,為政多有實績,被後儒尊為理學的開山祖師。
周敦頤任職南安軍司理參軍時,發現一名囚犯罪不當死,而他的上司王逵為人強勢,堅決要處死囚犯,眾人懾於王逵的權勢,不敢爭論。周敦頤據理力爭無果,把笏板重重摔在地上,要辭官離去,怒斥說:「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意思是,這樣的官還能當嗎?用草菅人命來迎合上司,這種事我做不出來,我寧願辭官也不願茍且。王逵震驚之餘省悟,改了囚犯的死罪判決,後來還多次向朝廷舉薦周敦頤。
做人清白,是一個人建立好人品的基礎,是樹立好口碑的前提,更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菜根譚》云:「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淡泊,遺個清白在乾坤。」
人生在世,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事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自會受人尊敬;做事堂堂正正,自有天神護佑。時刻把清白做人放在第一位,說實話,做實事,重承諾,守信用,心正行正,無愧天地,無愧良知,人生也會活得輕鬆,活得舒坦。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