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北、長江與黃海交界處的江蘇南通,是中國近代工業發軔之城、著名愛國實業家張謇的故鄉,被譽為「江海明珠」。在秋日走進南通,於山林河川之間點綴著的文化遺產之珠熠熠生輝,令遊人不斷找尋驚喜。
用紙板刻出花紋,以黃豆粉與石灰粉製作的防染漿覆蓋上漿,再用植物染料靛藍進行染色,最後去除上漿的部分:帶有各種白色鏤空花紋的藍印花布才能製作完成。(宋璟 攝)
南通博物苑位於南通市區濠河之畔,由張謇於1905年一手創立,是中國最早的公共博物館,開啟了中國文博事業的先河,也為南通奠定了「文博之鄉」的地位。作為中國古代苑囿與西方博物館理念融合的「園館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博物苑初建時,藏品分天產(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1933年統計藏品總數為3605號。展館有南館、中館、北館三座主要建築,室內展品有:古物、標本、藝術品、模型;室外展示有活體動植物、大型文物標本等。說明文字均使用中、日、西三國文字標明。三座主要展館掩映在花木叢中,成一南北中軸線,軸線之外,散布有一些造型風格迥異的多功能景觀建築:東館、藤東水榭、相禽閣、遲虛亭、謙亭、花竹平安館、風車、水塔、瀑布等,每處景觀建築均有張謇親筆書寫的題名、楹聯或跋記。
藍印花布染色過程。(南通市委宣傳部提供)
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南通,南通博物苑淪為日軍的馬廄,館藏文物大部分被損毀和掠奪。到解放前夕,博物苑已是頹垣斷壁、雜草叢生、滿目荒涼。新中國成立後,南通博物苑重獲新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南通博物苑初建時的大體格局被保留下來,並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珍視。
現在,除了南通博物苑等一批全國有影響力的博物館矗立在濠河之畔,還有藍印花布博物館、沈繡博物館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民間文藝與當代「國潮」的碰撞,令這座近代工業之城的現代生活更別具特色。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是南通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用紙板刻出花紋,以黃豆粉與石灰粉製作的防染漿覆蓋上漿,再用植物染料靛藍進行染色,最後去除上漿的部分:帶有各種白色鏤空花紋的藍印花布才能製作完成。「藍印花布源於唐宋,盛於明清,但近代開埠之後,洋布逐漸替代了土布,現代生活中藍印花布的身影更是越來越少。」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副館長倪沈鍵介紹,由於產生經濟效益較慢,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目前主要通過家族傳承。
歷經雕琢的冰裂紋,有如這座城市的歷史:厚重、純粹,亦如這座城市的現今:創新、求變。南通人用一雙雙勤勞的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繁榮,也用這一雙雙手悉心呵護著代代傳承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在啟東藍印花布博物館等地,觀眾可以了解藍印花布的起源、發展和工藝流程,以及啟東籍文藝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與藍印花布的深厚情緣。在南通市政府的支持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得到全面的保護和傳承,除了博物館的建設,南通大學還專門設有培訓班為民間藝人提升印染技藝。藍印花布製作的圍巾、箱包、服飾等,也吸引了不少來通遊客,在博物館和城市諸多公共文化空間,遊客還可以親手製作,體驗藍印花布的印染過程。(記者杜林 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