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深圳南」+「香港北」:深港融合發展「夢幻組合」

「深圳南」+「香港北」:深港融合發展「夢幻組合」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1-10-22 11:01:42 來源:讀特新聞客戶端

 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2021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覆蓋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腹地的北部都會區。全面深化深港合作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如何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推動深港融合協同發展?在20日舉行的2021年第二次深圳智庫峰會上,深港專家們也從不同方面積極建言。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

 深港應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一國兩制」研究中心2010年曾發布《香港邊界禁區發展策略研究》,提出香港應釋放北部邊境禁區土地作發展用途,藉助內地巨大的市場潛力,建立香港的「浦東」。11年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於《施政報告》提出了「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策略,這將對未來香港與深圳攜手推進大灣區建設帶來重大改變。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720.jpg

 方舟

 方舟指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公布後,粵澳合作再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兩地或跨境合作,而是疊加粵、澳兩邊的優勢,產生化學反應的一種深度合作模式。第一,將內地原有關稅管理區「後撤」,並對貨物採取「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措施。第二,合作區將採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

 「『一國兩制』的探索和實踐是持續的,借鑑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方案,香港也可以就粵港合作的不同模式作前期的研究和準備。」方舟認為,可以探索的方案有:

 第一,屬於「大前海」範圍的深圳「海洋新城」。深茂高鐵將海洋新城與香港通過高鐵連接起來,車程只需20至30分鐘,十分便捷。在未來,「海洋新城」也可以借鑑橫琴方案,探索實現深港「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建議香港政府未來將正在籌劃成立的政府投資基金投向海洋新城,共同推動合作示範平台的發展。

 第二,香港流浮山海岸創新區。與深圳前海一橋相連、各處一端的香港流浮山海岸創新區是深港共同發展的理想地點,其本身處於待開發狀態,比較容易做整體規劃。建議將流浮山海岸發展區定位為創科新城,採用深圳與香港共同發展模式,前海管理局可以成立投資公司直接參與投資,發揮自身優勢,與香港合作發展創科產業。

 第三,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目前,河套的深、港園區實際上還是深港各自管理、兩種模式「平行發展」。建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仿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做法,考慮實現一體化管理,塑造河套成為「大灣區創科自由島」的概念。

 第四,沙頭角中英街。深圳方中英街的邊境可以後撤,將中英街深方一側由「線」擴展成「面」,並將港方一側活化改造,開拓一個全新的深港共管消費及旅遊區。同時,可以參考橫琴「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管理體制。

 香港立法會議員劉國勛:

 緊抓新界北發展機遇協作發展

 今年5月,香港立法會通過立法會議員劉國勛提出的「以口岸經濟帶動新界北發展」的無約束力議案。而備受關注的香港《施政報告》也多處採納了劉國勛關於《新界北建設香港新中心倡議書》的內容。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724.jpg

 劉國勛

 作為一直不遺餘力地推動新界北發展的香港立法會議員,線上參加20日峰會的劉國勛建議,深港應緊抓新界北發展機遇相互協作,藉助深圳、前海等地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及十四五規劃中首次把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東風,香港可積極聯繫內地與其他「一帶一路」地區,帶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

 劉國勛表示,香港新界北多年來欠發展,長期被視為「邊陲地區」,一河之隔的香港和深圳,兩邊的發展有很鮮明的對比。而本月公布的香港年度《施政報告》主張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讓劉國勛多年呼籲落到了實處。

 劉國勛認為,在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全新背景下,應進一步推動港深兩地的協同發展。「當前,首要任務是要進一步完善溝通機制,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加快推進。」同時,劉國勛提出4個具體建議:

 一是優化港深兩地通關安排。劉國勛認為,應該爭取更多有需要的口岸實行24小時通關。同時,要在「一地兩檢」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優化通過措施,如探索怎麼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模式,讓人流、物流、現金流進一步方便的往來。

 二是基建先行,全面連通港深鐵路交通網絡。盡快興建北環線支線,同時,可以探討內地企業南下香港興建鐵路,如經河套的北環支線、洪水橋-前海鐵路及蓮塘口岸的南北鐵路等。

 三是港深產業對接,通過兩地科創、現代物流等產業對接合作,發揮「1+1=3」甚至更多的效果。這除了需要本地政策支持外,更需要深港一起爭取中央更多的政策支持。

 四是促進港深民間交流。劉國勛表示,他們已經成立的「香港北部都會發展聯盟」,通過宣傳推廣,積極完善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發展,同時也促進各界的交流和港深民間交流。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

 創新通關模式便利深港科創合作發展

 「在大灣區的建設中,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是影響區域合作和資源有效配置的關鍵因素,而口岸是管人流和物流。所以口岸在大灣區的合作和經濟整合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從深港口岸功能變遷與跨境區域發展的角度,分析了深港口岸對兩地發展的影響,以及大灣區發展和深港國際科技中心建設中,口岸功能的變化與跨境區域發展的關係。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728.jpg

 陳廣漢

 陳廣漢認為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深港口岸經歷了從隔離禁區到合作窗口、現在正邁向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內地特別是深圳的改革開放改變了深港口岸發展的歷史軌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港口岸的功能和體制機制要適應兩地經濟和社會的融合發展的需要,實現改革和創新。陳廣漢認為,從香港與深圳、廣州等大灣區東岸城市之間人員往來和車流的數量、結構和區域的變化,反映了香港與珠三角產業合作從製造業向現代服務業和科技創新的轉變;香港、深圳與廣州三個大灣區核心城市之間相互工作和生活人口增加,社會經濟融合發展正在加深。

 陳廣漢提出,隨着前海合作區的擴容、港深國際科技中心建設推進和香港北部都市區發展規劃的提出,深港邊境口岸功能和體制機制的建設,要將促進創新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作為深港口岸功能構建的重點。

 「建議創新通關模式,便利人員的自由流動。」陳廣漢表示,通關模式最重要的是「合作查驗、一次放行」, 要實現「兩地一檢」,而其中最關鍵的是兩地的資料共享。

 同時,陳廣漢建議要實現深港兩地公交體系的物理與通關體制的對接,如深圳地鐵1號線和4號線與港鐵東鐵線分別在羅湖、落馬洲/福田口岸連接,可以從技術層面例如電子通關卡,和通關模式等方面創新,使這類跨境基礎設施的硬件優勢得以發揮。

 陳廣漢還提出,要合理安排和協調人流和物流的關係,隨着口岸建設要體現從物流主導,到人流和物流並重,到人流優先的變化;隨着產業合作中心的改變,邊境地區的物流園區建設與科技園區建設需要協調和優化。

 深港澳科技聯盟顧問、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創會會長張克科:

 實現河套港深「兩園」一體化發展

 深圳河兩岸地區是深港社會經濟銜接的樞紐地帶,具有特殊的地緣關係。深港澳科技聯盟顧問、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創會會長張克科認為,兩地如能很好地配合發展,將成為互利互惠互補共同促進的新經濟增長帶。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732.jpg

 張克科

 張克科表示,香港提出了「北部都會區」和「雙城三圈」體現了四個轉變:一是深圳單邊單向階段性推進轉變為香港主動提出雙邊協同對接共進;二是河套形成的特定空間啟動到沿邊境縱深全方位規劃可持續共商並進;三是由基礎設施、創科發展向公共服務、人才集聚、社會協同、居住就業和生態文化、商旅等全面規劃共謀未來新都市建設;四是由單向推進的招商融資政策導向,向規劃對接、服務對接、標準對接、智慧平台對接的共贏新機制。

 「要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作為深圳全域改革開放的龍頭和政策突破、培育和輻射的引擎。河套區的港深『兩園』不能割裂來看,而是要作為『一區』來整體探討發展方向。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可嘗試協同創新、共治共建、視同境外三個原則的管理模式,實現一體化發展。」張克科提出了六個建議:

 一是盡快啟動一號通道,同時可以增開皇巴一號交通,連接新田到福田保稅區深港產業基地,提供便利的一區兩園跨境公共交通服務。

 二是對河套深港合作區裏面深港高科技企業、服務業企業和創新企業給予特別的認證通行證,實行信息流、物流和基本設施、實驗設備等予以海關備案放行確保暢通。

 三是支持港企通過香港科技園在這裏的服務驛站做到「港人港稅」,真正在合作區融為一體;香港的科技園給深圳做灣區驛站,在河套註冊的深企可以享受香港服務業的服務。

 四是啟動規劃福田保稅區片區和新田科技城的基礎設施對接方案,建議考慮將海關保稅區聯檢場下沉為地下專用設施,地面建立一站式跨境科技服務大樓;在新田科技城與福田保稅區之間,比照現有的過境耕作通道的管理模式,擬定雙通服務規則,開闢跨境工作通道。

 五是針對河套區的重點產業布局按照共同施策、優勢優先的模式創新機制,服務要過河、政策不出園,建立和合作區試行機制。

 六是設立河套合作區高級別的策略協調委員會或策略協商委員會,以及策略專家諮詢委員會,提供實證論證、科學決策和法律的支持。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規劃師鄒兵:

 多點發力積極對接「香港所需」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735.jpg

 鄒兵

 「香港轉身向北,深港邊界地區將成為雙方深度合作的主要區域。香港所需就是深圳所能,如何對接、應對好香港新變化,需要深圳各界作出更多的思考。」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規劃師鄒兵認為,面對新變化,深港邊界地區深圳側要在多個方面發力:

 ——產業結構優化。一是點上着力,依託示範地區輻射帶動。要加速前海與河套地區的開發建設,使其成為帶動邊界地區整體產業合作發展的搖籃和引擎,並尋找推動建設更多的產業合作示範點。二是帶上關聯,加強各種業態複合聯動。要圍繞商貿服務、文化創意、科技研發三大產業類型,打造特色鮮明的生產性配套服務業、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專業園區,形成產業關聯緊密的高端產業集群發展帶。

 ——服務能力提升。要進一步提升邊界地區的商業設施、教育醫療設施、文體設施、公共交通設施等公共設施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港人的可達性和便利性。

 ——一線口岸功能疏解。針對未來旺盛的跨界人流增長趨勢,要區分內地長距離去港商務旅遊客流與深港兩地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空間需求,統籌全市的口岸布局和功能定位。考慮利用直通鐵路將長距離跨界交通需求剝離一線口岸,減輕邊界地區口岸通關壓力。針對香港北部都會區新的鐵路布局和功能構想,重新研究深圳市域內國家鐵路和城際線直通香港的可能性,並結合深圳全市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的規劃建設,考慮增設新的鐵路口岸,如探討前海、機場東、平湖、坪山等樞紐的可能性,引導長距離跨界交通的分流。同時,建議在深圳河沿岸的重要節點,如河套、福田保稅區等,增設簡易人行口岸,為兩地交往頻密的特定人群提供更便捷的通關往來服務。

 ——推動福田保稅區功能轉型。福田保稅區已經成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主要載體,未來要由「圍網式」發展轉向「無圍網式」發展。要打造成行的城市濱水活力區、實施特殊政策的現代產業聚集區。

 此外,鄒兵認為深圳側還需要從生態環境修復、空間品質改善等方面發力,積極地對接「香港所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

 深度對接打造「雙城經濟」先導區

 「深港兩地應持續溝通協調,深度對接,打造『雙城經濟』的先導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說。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738.jpg

 張玉閣

 張玉閣認為,當前,深圳應該升級口岸經濟帶,構建「深圳南+香港北」的夢幻組合。「如何升級口岸經濟帶?主要涉及定位更新、戰略提升、空間拓展等方面。總體上是深圳更加向南,香港加快向北,在深港交界地區盡快形成高端要素資源高度聚集的發展新格局。」另一方面,應積極推動「雙城經濟」深度對接。爭取中央支持,明確口岸經濟帶空間範圍,借鑑「橫琴模式」,以打造自由貿易區為目標,規劃建設粵港(即深港)深度合作區。

 張玉閣表示,深港應共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雙中心」建設。要在深港河套地區做「科技特區」,實現通關自由、研究開放、數據支撐。香港北部都會區可考慮引進更多深圳(內地)的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和新業態企業,形成香港本地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創新科技產業。

 交通是硬聯通的基礎。張玉閣認為,深港應共建以軌道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樞紐,打造通勤都會區,共同發展節點經濟。同時,要構建「港中有深、深中有港」的跨境雙城生活空間。深圳方面,口岸經濟帶羅湖先導區可率先推進民生領域的規則標準的銜接,在要素流動、市場准入、公共服務、社區管理、教育醫療等領域開展制度集成創新。

 「應該進一步優化深港共商共建體制。」張玉閣認為,深港兩地應該共同制定未來發展總體框架、成立聯合專責機構、共商共議重點合作事項的規劃進程圖和建設時間表。同時聯建重大基礎設施,支持深圳國資國企和大型民營企業等參與北部都會區建設等。

 「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一定會由概念性規劃階段進入到實質性推進和落實階段,當然這會需要一個過程。展望未來,在我國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之際,我們可以共同塑造21世紀中葉的『深圳+香港』。」張玉閣對此充滿信心。

 深圳智庫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深港融合發展思維要變政策要創新

微信图片_20211022110742.jpg

 郭萬達

 「深港已經到了融合發展這個時機,北部都會區和口岸經濟帶一定會擦出火花,實現1+1>2的合作效應。」 深圳智庫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對嘉賓的發言作了總結:

 第一,怎麼對接?深港口岸經濟帶和北部都會區要不要一個新的空間規劃對接?郭萬達認為,規劃建設一個600平方公里的深圳「臨港都市帶」,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構想。600平方公里是什麼概念呢?日本東京都市圈有三個圈層,第一個圈層是東京23個區,是都市核心區,就是600平方公里,第二個圈層是東京都2000平方公里,第三個圈層是東京都市圈1.3萬平方公里。所以說,深圳600平方公里都市帶對接香港300平方公里北部都會區,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想法。

 第二,對接的機制是什麼?深港合作如何建立和橫琴一樣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體制機制?郭萬達表示,深港的共建共享合作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可以考慮口岸經濟帶的某一個或幾個重要的平台節點來建立這樣的機制,比如河套,沙頭角中英街,前海海洋新城等。

 第三,對接的通關體制是什麼?深港如何實現軟連通?郭萬達說,這裏面關鍵的就是通關的問題,通關要便利、要提高效率,要素流動要高效方便,陸路口岸要實現「一地兩檢」。此外,還應有一些更簡易、更方便的口岸,特殊功能的口岸,比如科技口岸,或者如以前「耕作口」這樣的特殊「跨境工作通道」。

 第四,對接的產業是什麼?在郭萬達看來,深港所長,最重要的產業是創新科技、高端經濟,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這也是北部都會區規劃的重點。當然其他產業也很重要,包括金融、物流、貿易、旅遊、醫療、教育、消費等。深港合作的產業鏈是很長的。

 第五,對接的挑戰是什麼?郭萬達表示,無論是北部都會區還是口岸經濟帶在未來的建設中都會面臨很多的挑戰,包括土地、投資、人口、就業、產業、建設時序等問題。面對挑戰,核心的就是思維要變,政策要創新。

責任編輯:朱劍明 「深圳南」+「香港北」:深港融合發展「夢幻組合」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