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現象,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更令貧窮人士的生活更加艱難。身處極端天氣、越來越炎熱的夏天,基層市民除了戶外工作時要捱,回到蜗居的劏房更猶如「蒸籠」,甚至比室外更熱。遇上颱風或暴雨,他們甚至要撐着雨傘去洗手間。樂施會表示,政府現時的氣候變化措拖較着重「減排」,而協助社會上較脆弱一群「適應」氣候變化亦相當逼切。
樂施會藉着2021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舉行期間,發表「極端天氣下的劏房住戶」研究報告。樂施會委託社會政策研究有限公司於今年9月,以問卷訪問200位住在香港不同地區的低收入劏房住戶,並與其中15位住戶深入訪談。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者的單位小於150平方呎,人均面積僅約73呎,較本年公屋人均面積141呎低近一半。受訪者的平均月租4700多元,平均呎租貼近40元,比全港整體私人住宅平均呎租更貴,每呎租貴約4.5元。
由於劏房的居住環境非常狹窄,空氣流通欠佳,熱空氣都困在室內。調查發現,近六成受訪者不滿意居所的通風,認為劏房內的溫度比戶外更熱;近兩成受訪者所住的劏房沒有窗戶,空氣無法流通,熱上加熱。訪問期間,研究團隊分別量度劏房內及戶外的氣溫,發現近半劏房室內比街頭更熱,最大溫差高達5.8度,而最熱的劏房溫度高達35.1攝氏度。
而在酷熱的天氣下,近七成受訪者表示日常生活會受到影響,主要是身體變差、難以集中工作或溫習、精神壓力上升,更有近四分一受訪者表示令蚊蟲鼠患問題加劇。有2位受訪者曾出現中暑病徵,當中1人更出現中暑性抽筋,情況令人擔憂。
王女士一家三口住在葵涌小於100呎的劏房。廁所是業主僭建,天花僅為一塊鐵片。在颱風和暴雨時,天花嚴重漏水,要擔遮才能如廁。
當颱風或是暴雨來襲,逾四分一受訪者指會令居所帶來影響,當中逾8成指會造成牆縫滲水或漏水,亦有四分一人指窗戶因而受損。有受訪者表示,業主往往不願負責單位內的維修,劏房戶需自費處理維修問題,對經濟構成負擔。
阿蘭一家住在天台屋,睡房的天花牆紙已滲滿積水,不時有水珠滴落,她買來膠板封起天花。
另有高達98%受訪者未有申請過渡房屋,當中2成人認爲居住期太過短暫;有劏房住戶表示,擔心两三年過後仍未能輪候到公屋,就要遷出過渡房屋,而每次搬屋都成本昂貴,寧願繼續住在原有的劏房內。
樂施會建議,從現有的關愛基金「為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援助計劃」,增加上述項目讓租戶申請,並且延長計劃期限。同時,為申請此計劃的劏房戶提供能源標籤指引,並且擴大津貼額上限,讓劏房租戶可購置節能家電,從而節省電費。他們又建議政府與志願團體或地區組織合作,開設共享空間,將部分電器或家具設施共享,如洗衣機、煮食設備等,增加單位的空間感。
頂圖:霞姐說自己的房間有窗戶,已經比單位中其他沒有窗戶的房間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