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內蒙古考古發現:明代大紅城古城下可能疊壓了一座漢城

內蒙古考古發現:明代大紅城古城下可能疊壓了一座漢城

責任編輯:楊眉 2021-11-04 16:50:26 來源:新华社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員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發掘出31座漢代墓葬,根據墓葬形制與出土陶器、錢幣可推斷出,墓葬橫跨西漢中期至東漢早期約200年時間。

 發掘的漢墓位於和林格爾縣小紅城古城西北約1公里的一處台地上。墓葬以西約2公里的明代大紅城古城附近曾發現眾多散布的漢代遺物,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初步推斷明代大紅城古城下可能疊壓了一座漢城。

 此次發掘墓葬分布密集且形制多樣,有土坑豎穴墓、土洞墓、磚壁墓、磚室墓等,均為中小型單室墓。出土隨葬器物種類包括陶器、釉陶器、銅器、鐵器、石器、木器、貝殼等,共200餘件。

 據了解,此次發掘的墓葬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西漢中期至西漢晚期,墓葬形制多為土坑豎穴墓、土洞墓,出土的陶壺假圈足較短、多有模印輔首銜環,出土錢幣全部為西漢「五銖」;第二個階段為西漢晚期至王莽時期,主要為磚壁墓,出土陶壺假圈足增長、輔首變小、鼻鈕相對突出,出土錢幣也全部為西漢五銖,三官五銖佔大多數,這一階段墓葬數量最多,是土洞墓向磚室墓的過渡階段;第三個階段為王莽至東漢早期,這一階段墓葬數量少、墓葬規模縮小,隨葬品種類少而簡單,出土錢幣「大泉五十」,說明這一時期戰亂導致民不聊生。

 另外,在其中一個墓葬中出土了一對仰身直肢下葬的夫婦,遺骸保存較差。在女主人遺骸的腰部,擺放着一面四乳四螭紋的小銅鏡。墓室的前方,擺放着幾個保存完好的灰色陶器,有的陶罐里裝着種子,說明「事死如事生」的漢代人,將耕種和生活的希望帶到墓穴。

 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文博系教師李鵬珍介紹,陶器組合與漆器的普遍使用,是小紅城漢代墓葬最大的特色。雖然多數漆器的木胎腐朽嚴重不能提出,但在發掘過程中仍留下了一批寶貴的圖像資料,而墓葬中出土陶器數量可觀、種類多樣、保存較好,充分反映了當時該地區墓葬陶器的隨葬情況。

   頂圖:資料圖,二道井子遺址院落局部。內蒙古文化和旅遊廳

責任編輯:楊眉 內蒙古考古發現:明代大紅城古城下可能疊壓了一座漢城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