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香港輕工業重要支柱的紡織及製衣業,自七十年代末已日漸式微。隨着新科技發展,重振香港紡織及製衣業已出現新的契機。近年一些新晉科創企業紛紛加入這個傳統行業,同時注入新科技、新材料、新模式等革新元素。展望疫情過後,紡織及製衣業極有潛質成為香港打造「新工業」的典範之一。
自動化生產線解決人手問題
香港重振紡織及製衣業主要面對的問題,首先是土地及人手成本高昂。「業界一直在思考如何降低成本和實現自動化」,理工大學鄭翼雄時裝教授兼AiDLab行政總裁黃偉強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提到,一個新的行業解決方案是,運用數據及人工智能(AI)來提升效率和確保產品質素。
去年投入運作、獲港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的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AiDLab),透過運用AI及人體數據,提升產品準繩度和降低成本,更藉此開發功能性服裝和可穿戴設備。
「以往用人手驗布,準確度一般只有70%,每分鐘只能驗15米長的布;但利用我們開發的智能驗布機,準確度不僅可提升至90%,每分鐘驗布的長度,更可增至60米。」AiDLab着力與紡織企業合作,應用AI開發智能驗布機,提高驗布的準繩度。
新晉紡織初創企業Unspun正在研發一部「10米乘3米」的自動化3D織布機,Unspun聯合創辦人林凱銘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以往)每條傳統牛仔褲的生產線,要用上數百部衣車,但往後我們只需要一部3D織布機,就能夠代替整條生產線。」這樣紡織企業就有機會搬回香港了。
林凱銘指出,未來一部3D織布機可替代整條生產線。
生產過程引入環保元素
香港重振紡織及製衣業所需面對的,還有污染問題。當年香港紡織及製衣業式微的一個原因在於污染問題嚴重,尤其是在1989年成立渠務署後,大量漂染廠因為未能設立污水處理站而結業或者北上發展。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座教授陶肖明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坦言,代工生產(OEM)在香港已經行不通,「再工業化」後的香港紡織及製衣業,不應再走「高污染」路線,只有轉型做高附加值產品這一條路。
為減少污染,Unspun引入環保元素。林凱銘介紹稱,該公司生產的牛仔褲,主要採用再造棉,利用臭氧進行洗染,既節省用水,還可以做到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而不是像一般牛仔褲般留下膠質;另外,Unspun所生產的牛仔褲,不使用鐵造的「牛仔釘」,而是改為使用循環再造物料鈕扣,達到循環再造的效果。
新材料新機遇
捕捉產業發展機遇方面,新材料可謂是紡織及製衣產業升級轉型的機遇之一。引入新材料的好處,包括能夠套用在現有的機器上面生產,例如運用纖維及涂層(Coating)等新材料。陶肖明指出:「廠商利用新材料製衣,可以提升競爭力,增加盈利,還可以藉此增聘人手,擴大市場份額。」
陶肖明還談到,引入醫療元素是產業的一個重要機遇:「例如襪子,引入體溫測量功能可供醫院收集數據,預算每雙成本介乎數百至1000元。」
對香港紡織企業來說,醫療領域是一個全新機會,黃偉強表示,AiDLab會利用「4D人體掃描實驗室」收集動態數據,藉以推算體型和人體壓力分布,協助企業開發功能性服裝及可穿戴設備。黃偉強透露,AiDLab正與醫院合作,開發矯形功能服裝,期望與志願機構及老人院舍合作,開發適合糖尿病患者穿着的鞋子。
個人化生產模式好處多
香港有望重新引入紡織及製衣業的一個原因,在於個人化模式的興起。「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今天的紡織及製衣業更講求個人化及生產速度,要求『款式多、小批量及短生產期』,如果採用智能化生產,可以減少使用空間及存貨,還可以提升效率,增加盈利。」從事紡織及製衣業的信達國際執行董事、廠商會副會長駱百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駱百強認為,紡織及製衣企業大可以將部分增值工序搬回香港:「包括樣板製作等工序,昔日相關工序需時兩周完成,時至今日可以透過3D技術,縮短至兩至三天,相關技術能夠提高生產流程的連貫性,還可以提升速度和效率。」
因應個人化生產模式的衝擊,Unspun則選擇在不同地域設立生產線,林凱銘稱:「如果客戶來自歐洲,我們自然會找土耳其廠商生產。」他解釋稱,上述做法可以避免萬一單一市場供應失衡,整個業務都要癱瘓的風險。(系列之三)
孵化器助力產業轉型
早年由紡織轉型地產發展的南豐集團,近年成立了南豐作坊,致力培育時裝科技公司、技術型創業家,並建立策略夥伴培育基地、創投基金、工作空間等。對於本港紡織及製衣業「再工業化」的可能性,南豐作坊回應本報時提及,香港主要扮演中西方的橋樑,連繫國際時裝品牌及內地供應商、生產商、零售商的角色。
南豐作坊指出,紡織及製衣業在「再工業化」之下,必須以更宏觀角度去解決現有問題。同時,要朝向可持續的供應鏈及生產方式發展。
南豐集團近年積極投資和培育新型紡織初創企業,包括利用3D掃描及紡織技術,為客人提供牛仔褲訂造的Unspun、利用藻類作為染料及織料生產的Algaeing等。
Unspun聯合創辦人林凱銘坦言,香港罕有專注零售、物聯網及服裝行業的孵化器,而南豐作坊的優點,在於該平台所資助的企業所從事的行業,是與實體產品有所聯繫。Unspun於2017年成立,早前獲得700萬美元(約5460萬港元)種子輪融資,林凱銘指,未來將作A輪、B輪及C輪融資。
【產業拆局】人才培訓必不可少
目前儘管大專院校有提供紡織業的課程,惟亦被標籤為夕陽行業。學者及紡織業界均認為,除了要深化知識訓練外,也要加強設計師的培訓,同時應整合不同的培訓機構,以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
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座教授陶肖明坦言,要促進本港紡織及製衣業技術提升,修讀紡織學系的學生欠缺足夠相關知識訓練是一大問題。她說:「昔日為確保紡織系畢業生,必修數據分析及顏色管理(Color Management),但因近年收生情況欠佳,上述科目已改為不用必修,因而近年的畢業生便少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事實上,香港工業總會較早前發表的《香港製造:香港工業啟新章》研究報告中提到,香港在聘請顏色管理人員、紡織業的數據分析員和程式設計員都有一定困難,建議港府優化「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資助相關企業培訓人才,同時引入新商業模式活化傳統工業,聘用香港較年長的技師,鼓勵再就業及傳承技能。
信達國際執行董事、廠商會副會長駱百強認為,香港的紡織產業並不完整,尤其時裝設計師的人才供應不足。他建議加強培訓,讓香港的本地文化與時裝結合:「香港時裝設計師的國際視野有所欠缺,培訓方面,可以針對這點,既要具備國際視野,也要兼備香港本地情懷。」
(記者 鄺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