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國家重點實驗室解生命密碼
無創產檢技術轉化無創測癌
【香港商報訊】特約記者呂少群、記者莊海源報道:誰會想到,孕婦體內胎兒的發育,原來與病人體內的腫瘤生長,有許多相似之處。母體血漿的DNA更蘊藏許多生命密碼。揭開這些生命奧秘的香港中文大學「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盧煜明教授,發明無創產檢為孕婦進行產前檢測胎兒患唐氏綜合症機率,經鑽研後把技術轉化於檢測鼻咽癌,及時找出一批高危或早期患者並予以診治,近年又將DNA 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發明出一種能偵測數十種癌的血液測試,未來將可為大批病患帶來重生的希望。
盧煜明堅信「生命有take 2」
盧煜明教授是香港科學院院士,多年來擔任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他在1997年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後來研發出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法,將DNA無創產前診斷技術,從科研層面應用到臨床診斷上,開創醫學界先河,迄今已獲90多個國家採用,每年惠及超過700萬名孕婦。這項生命奇跡,為盧教授贏得「無創產檢之父」美譽,還先後贏得「未來科學獎(生命科學)」、「科技突破獎」等殊榮,更是歷來第一位華人生物學家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獎章,此前獲皇家獎章的包括提出進化論學說的達爾文。
盧煜明堅信「生命有take 2」。他帶領團隊透過平行測序技術及生物信息科技,分析母體血漿中的微量DNA,揭示胎兒的全基因組圖譜,得以及早預測多種遺傳病,為介入和醫治贏得時間。資料顯示,2017年,內地就有近400萬孕婦選擇接受這項檢測。盧煜明也藉這項專利創辦早期鼻咽癌篩查系統,強調「預早知,越早醫」。
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盧教授又將產前檢測概念推展到其他醫學領域,包括器官移植,其團隊證明了移植器官的DNA 存在於接受器官者的血漿中,監測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的新方法就源自這項大發現。事實上,無創檢測法為其他類型液體活檢奠定基礎,科研和醫學界近年多項無創檢測,靈感往往源自於此。
70人團隊跨學科跨領域攻關
身兼中大李嘉誠癌症研究所長的盧煜明帶領其70人團隊,多年來展開跨學科、跨領域以至跨實驗室協力攻關,合作夥伴包括肺癌權威莫樹錦、鼻咽癌權威陳德章,中大婦產科,以至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等。海外拍檔則有美國波士頓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等。盧煜明、趙慧君及陳君賜教授同獲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選為「2020年全球20 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20),3人是名單上僅有來自香港的學者,盧教授更是連續5 年獲此殊榮。
《自然生物科技》特別提到3人在「DNA 甲基化」的基礎上開發一系列嶄新的胎兒和癌症診斷標誌物,貢獻卓著。而從2007 至2019 年,盧煜明團隊共在國際期刊發表760 篇科研論文,平均每年58 篇,其中兩成是高影響因子(廣受徵引)文章。
另一方面,坊間的DNA檢測往往針對特定病症而進行,盧煜明帶領的跨學科團隊則將DNA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非入侵地找出癌症基因組中多種類型的變化。打個比方,就如磅體重,傳統做法是逐個秤,盧教授團隊的新方法是一大批人集體秤,然後藉光學原理認準一大批特定對象而掃描,分析其分子位置和基因變化,團隊研發出可以偵測數十種癌症(例如肝癌和鼻咽癌)的血液測試,已授權美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應用於臨床。
冀為大灣區科研發揮更大作用
把科學突破轉化為可以幫助病人的新技術,是實驗室致力的工作。在這過程中,也推動了檢測手段便捷化而收費普惠化。盧煜明透露,10 年前無創產檢收費是3000美元,內地現在是數百元人民幣。另一方面,盧教授團隊針對亞太區常見的鼻咽癌、
肝癌和胃癌,探究其分子基因、信號傳遞途徑和臨床診斷,開發新的治療方案。實驗室幾年來獲得競爭性撥款高達6.23 億元。
隨着創科漸受重視,實驗室也積極拓展,包括在科學園設立分支,又籌劃與澳門成立聯合實驗室,為大灣區科研和醫學發揮更大作用。
( 「港創科創科港」由本報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合作推出)
【圖說】
盧煜明與陳德章(左) 創辦早期鼻咽癌篩查系統,強調「預早知,越早醫」。
實驗室跨學科團隊將DNA 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
疫情影響兩地教育交流,盧煜明(右)獲得的國家教育部高等院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等了兩年才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