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村先賢鄧惠麟,於法定古蹟友恭堂的楹聯匾額,屢見影蹤,常人只知道是個區區附庸風雅的鄉間儒士,卻不識先生一生六名,「惠麟」最為人知,但讓人肅然者當數「儀石」二字,因那位晚年流亡內地,曾在幕後大力支持1899年反英戰爭的鄧儀石,就是他。
一生共六個名號
鄧惠麟(1839-1908)是廈村鄧氏下房(洪惠公)的廿三傳後人,他擁有的名、字、號可真多,他以麟為名,傳是因母親侯氏懷孕之際,夢見麒麟作兆而來。由於他深諳堪輿,終日登山賞松,故又有個慕松子別號。觀友恭堂內其長生祿位,除了惠麟,還有啟瑞、鳳儔及鰲峰三個名號,但也許是神位大小所限,卻不見儀石之名,也是為此,很多人就不知道兩者同是一人。
坊間嘗言鄧惠麟是新生村人,其實他生於錫降圍,在1861年才隨三叔鄧顯榮搬到西山村(新生村原名)立業。鄧惠麟是長子,但8歲失怙,其父鄧寵榮去世後,他是靠三叔及母親照料成材。他讀書聰明,卻無官命,幸家境頗有盈餘,除了在村內有一間大當舖(失名),靈渡寺一帶有幾十萬呎農地,還在屯門(今屯門V city一帶,新發邨前址)經營大片鹽田,故壯年時已晉身地方領袖之列,後更憑此財資地望,被推舉加入元朗太平公局,任事三年。
在1899年前,鄧惠麟的人生就如一般的士紳,閒來交朋訪友,吟詩寫字,像友恭堂內二進的正廳和後進神廳,就留有很多他的墨寶,故生活可說非常寫意。
其科舉同期香山縣進士黃槐森就曾為文爆料,說鄧惠麟有一嗜好,就是愛尋龍點穴,為此他遍訪名師,覆墳上百,其先世七代人的墓地,全由他不畏登山涉水,一手扡造,當中就包括了其三叔在屯門鯉魚地的「黃蛤蒲頭」穴。他曾留下「不知地理者,不可以為人子」之語,可見他是個重孝義、信因果之傳統文人。
大力支持抗英殖民戰爭
十九世紀的英國政府於新界殖民,巧取豪奪。鄧惠麟在戰事失敗後,不甘束手任人魚肉,遂回香山石岐避風頭,後再隱居西鄉,惟其西山大宅,已遭爪牙燒毀洩憤。事後多年,他本有機會回新界,因仍深惡痛絕英人,慨言外夷不走,決不回鄉,最後客死異地,下葬廣州白雲山元下田村「美女照鏡」穴。1997年後,其後人將其遷葬回廈村,終圓先生遺願。
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鄧惠麟,不惜冒毀家離鄉之險,全心抗衡不義,叫人欽佩,今人對之之懷念,實不該只着眼於其勇武,而當在其堅守信念,言行之貫徹如一,因這正是世間難覓的君子之行!(周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