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聯行大中華研究部主管黃志輝指出,儘管港府於2010年已把申請強拍門檻,由擁有地段90%不可分割業權份數調低至80%,但市區重建步伐仍然緩慢。其實,亞洲區內不少城市的舊區重建政策亦值得香港參考及仿效,港府如能針對重建項目提供更多優惠或刺激措施,應可促進市區重建的進度。
首先,現時本港不少舊樓的地積比已經用盡,若重建的話,應容許增加地積比率(又稱為容積率)作為獎勵,如在台北,當地政府針對更新土地給予容積獎勵,進行更新發展的建築地盤,可最多申請以法定容積的1.5倍為新容積率,或以原建築容積率,加上法定容積0.3倍的額外容積為新容積。
台北舊樓重建可增地積比
其次,是放寬業權人同意比例門檻,如東京申請舊樓重建的門檻,僅為取得三分之二(66.7%)業權人同意。
第三,為降低樓齡門檻,如新加坡樓宇樓齡逾10年、取得80%業權人同意便符合資格申請集體出售業權;在台北,舊樓重建樓齡門檻通常為30年。
仲量聯行認為,政府如能針對重建項目,提供更多優惠或刺激措施,應可促進市區重建的進度及推動舊區更新。
轉移地積比可鼓勵重建
另外,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葉毅明教授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轉移地積比」不失為一種鼓勵發展商收購舊樓重建的誘因。所謂「轉移地積比」,即是規劃將散落區內不同建築物的剩餘地積比集中轉至發展潛力較大的地點,以達到整合街區發展。葉毅明教授建議今後香港社區發展應以小區為單位,既能保護好社區本身的傳統文化遺產,亦能讓小區部分困難業主的訴求,通過溝通協商得到保護。
例如近年美國紐約中央公園黃金地段,湧現不少新型超高摩天豪宅,便因為當地發展商獲得當地規劃部門批准,利用「轉移地積比」方法,收購多個相連舊樓地皮,然後將多個舊樓剩餘地積合併,轉移到其中一處地皮,從而讓該地皮可以興建超高摩天豪宅。(記者 周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