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民「菜籃子」中近九成新鮮蔬菜和魚肉蛋來自內地,由全國600多個備案種植基地和100多家企業生產提供。文錦渡口岸作為中國內地供港鮮活產品量最大的陸路口岸,每天,香港市場85%以上的供港蔬菜、肉類從這裏進入香港,可以說,這裏是鮮活供港的「大動脈」。
2月以來,深圳幾乎每天都在入境的司機中查出核酸陽性的病例,防控壓力空前。保障供港物資供應「生命線」暢通,是內地支援香港抗疫的頭等大事,深圳,責無旁貸,防疫是基礎,保供是底線。文錦渡口岸位於羅湖區的中心位置,「保供」與「防疫」是羅湖區必須答好的兩道「大題」。
3月14日零時起,深圳對深港跨境運輸實施「全接駁」,給雙城市民送上了一顆「定心丸」,這一切,不容易。
3月12日下午3點,文錦渡口岸,香港貨車司機周曉雄從香港司機專用休息室出來,登上了已停在「接駁點」的貨車,準備過關回香港,車上滿滿裝著菜心、菠菜等二十多種新鮮水嫩的蔬菜。
從3月1日開始,周曉雄與他在深圳搭檔2年的司機就開始使用「接駁點」的形式合作:周曉雄從香港開着空車來到文錦渡口岸接駁點,下車去休息。車消毒之後,由深圳的搭檔開去龍崗取貨,返回接駁點,周曉雄再開回位於香港上水的公司。「接駁點」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和手段,確保二人不見面也能流暢合作。
跨境司機入境只進「休息站」
在中央和省市相關部門的指導下,2月14日開始,羅湖區對文錦渡口岸通關設施及作業全流程進行了一系列優化和升級,核心是精減跨境司機與內地的人與物發生「交互」的機會,讓整個過程提質提速,邊接駁邊改造,僅用7天時間,就完成了改造任務並試運行。
3月1日,文錦渡口岸正式公告在深圳率先實施「提前預約、人車分離、集中接駁、閉環管理」的「全接駁」作業模式。跨境司機在香港和文錦渡口岸接駁點之間往返,接駁司機在文錦渡口岸接駁點和作業點之間往返,跨境司機不進入城區範圍、不進入作業點。跨境司機和接駁司機不見面、無接觸。
接駁司機集中居住「兩點一線」閉環管理
接駁前對車輛進行30分鐘專業消殺和擦拭,接駁司機標配「五件套」(隔離衣、N95口罩、橡膠手套、消毒紙巾、消毒液),防止交叉感染。在離開接駁點前,出入口的工作人員對車輛粘貼專用標識,接駁司機駕車駛向作業點,實施裝貨或卸貨,全程接駁司機不下車參與作業。接駁司機作業返回後被引導至出境接駁區,系統通知跨境司機經過專用通道上車,駛出接駁點,進入口岸回到香港。
文錦渡口岸接駁點現場指揮部指揮長宋蘭剛表示:通過「全接駁」讓跨境司機與內地的「交互」機會從以前的「三點一線」(口岸點、作業點、住宿點及交通全線)全過程多次交互變成了「無交互,零接觸」。
接駁點一站式「閉環」管理 人性化服務安心更暖心
據了解,周曉雄一天前在「跨境安」系統上申報過關信息,填寫的內容包括接駁司機、接駁點、作業點(取貨的地方)等信息。跨境司機和接駁司機確認後,系統自動處理預約申請。一兩分鐘後,他就在手機上收到了申報審批結果。第二天按照預約的時間、口岸入境即可。貨車駛出香港前,周曉雄要測一次核酸,從文錦渡口岸過關後,在羅湖醫院集團新冠核酸檢測實驗室再測一次,每天都保證持有24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線上申報很方便,直接按預約時間前往,過關最多20分鐘,不需要排隊等太久。」周曉雄說,入境後來到口岸接駁點的入口,打開前一晚在「跨境安」系統申報形成的二維碼,自助掃碼後系統自動比對人車信息,並聯動道閘開關,核實無誤後車輛駛入接駁場。
跨境司機休息區可同時容納500名跨境司機,可供64名跨境司機居住過夜,總之,休息站可以「一站式」滿足跨境司機的日常需求。
2月以來,羅湖區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設計接駁方案,反覆考量,最終投入近1000萬元升級改造了文錦渡接駁點的各項硬件、軟件設施。文錦渡接駁點劃分為A、B兩塊區域。A、B兩個場地的設施一模一樣。總面積近3萬㎡,設計接駁車位65個,單日單向可接駁車輛960輛。「兩個場地互為替補備份,日常均同時運行,特殊情況下一個場地臨時關閉時,另一個場地可正常運轉。」文錦渡口岸接駁點現場指揮部指揮長助理甘遠華說。
海關延長服務時間 全員24小時手機開機待命
每天經由文錦渡口岸運往香港的生豬約六七十車,深圳市海駿天泉報關有限公司(下稱「海駿天泉」)負責報關的生豬數量佔了整個文錦渡口岸的50%。海駿天泉負責人楊子儀表示,「生豬一車車從清水河活口倉運往文錦渡口岸,每次出口前我們都要提前報關,受疫情影響,運送活豬的跨境司機人力緊張,以前上午就能運完,現在要延遲晚上,我們也要同步報關,保證活豬的順利出口。」
據悉,文錦渡口岸正常通關時間為7時至22時,但自2月7日以來,文錦渡口岸各部門常常要打「加時賽」,加班加點驗放當天的通關貨物。為保障供港鮮活產品快速通關,文錦渡海關建立了「7×24」小時諮詢熱線。海關有300多名關員,為保障供港蔬菜的「零延時」,每天約100人奮戰在一線,全員24小時手機開機待命,及時為進出口企業答疑解惑,實施專線協調、專窗辦理、專人跟辦,一站式解決企業通關問題。(記者 易小婧 通訊員 新時代新羅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