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歐制裁俄羅斯造成歐洲能源價格飆升。英國、德國等國領導人出訪海灣油氣大國,力促增加產能、保障供應,以期穩定國際能源市場。
分析人士認為,海灣國家出於自身考慮,對增加產能的要求回應冷淡,避免「選邊站」。短期看,對俄制裁可能使國際能源價格維持高位,加劇通脹壓力;長期看,近年來歐洲與俄羅斯能源經濟聯繫加深勢頭可能逆轉,全球石油貿易版圖及能源供應鏈或將重塑。
歐洲示好力促海灣增產
國際油價自3月初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後一直處於高位。國際能源署警告,自4月起,國際市場將日均減少300萬桶俄羅斯原油和精煉產品。
原油價格带動歐洲汽柴油價格飛漲。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3月中下旬,英國1升無鉛汽油平均價格約為1.75英鎊。2020年以前,此類價格長期處於每升約1英鎊。
據歐盟統計局數據,德國超過一半的天然氣進口來自俄羅斯。受俄烏局勢變化影響,德國總理朔爾茨2月22日宣布暫停「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認證程序。
進入3月以來,英德領導人相繼出訪中東,與油氣大國探討深化相關合作。英國首相約翰遜訪問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訪問卡塔爾和阿聯酋。德卡兩國達成一項長期能源合作協議,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與德國多家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開展氫能合作以期取代化石燃料。
海灣消極應對 避免「選邊站」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能源問題正成為美俄在中東地區博弈的外在表現。儘管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領導人多次強調重視全球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場穩定,但並未擴大增產。海灣國家在美俄之間避免「選邊站」。
一方面,能源價格維持高位符合海灣國家利益。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認為,經過多年合作,海灣國家與俄羅斯已經結成穩固的能源聯盟,共同從油氣出口國的自身利益出發,合作穩定油價,不希望再被西方牽着鼻子走。
沙特國家石油公司20日表示,公司2021年淨利潤增加124%,達1100億美元,創下該公司在國內上市以來的年度淨利潤紀錄。
沙特政府24日強調,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關於產量的協議對維護石油市場平衡和穩定至關重要。21日,沙特外交部發表聲明說:「沙特石油設施持續遭也門胡塞武裝襲擊,沙特將不對國際能源市場石油短缺承擔任何責任。」
另一方面,俄羅斯在中東影響力不斷提升,海灣國家與西方的關係卻在經受考驗。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研究員欽齊婭·比安科認為,海灣國家近期在聯合國對美國提出的決議草案投棄權票,就是與美國關係緊張的信號。
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鄭蓉認為,近兩年來,沙特與俄羅斯在石油天然氣開採、軍事裝備技術轉讓、核能開發利用等多個領域積極開展合作,俄沙關係迅速升溫。
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鄒志強認為,近年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諸多不負責任做法,增加了中東國家不安全感;俄羅斯憑借歷史、能源、安全等紐带,成為部分中東國家的重要合作夥伴。中東國家正試圖在美俄之間保持平衡。
對俄制裁或將改變國際能源格局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油品事業部總監張龍星告訴新華社記者,短期看,西方對俄制裁带來俄羅斯原油斷供風險,但主要產油國中僅沙特和阿聯酋具備大規模增產能力。如果這些國家維持現狀,國際原油供給將繼續承壓,石油價格或繼續維持高位。
張龍星認為,長期看,西方對俄制裁將逆轉近年來歐洲與俄羅斯能源經濟聯繫加深勢頭,重塑全球石油貿易版圖及能源供應鏈,影響歐洲能源轉型,並深刻改變未來國際地緣政治走勢。
張龍星說,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能源危機成功推動了歐洲核能大發展,歐洲推出的能源「去俄化」目標與規劃雄心勃勃,但是現實困難重重。歐洲在清潔能源上加大投入是必然趨勢與現實需要。
孫霞認為,俄烏衝突造成能源供應中斷和價格危機後,歐洲將把實現化石燃料獨立作為主要目標。(新華社記者李芮;參與記者:夏晨、楊振海、閆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