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為人,在於人有「人性」。
「人性」是與「獸性」相對的,是人有別於禽獸的特有屬性,這包括人的自然性、社會性、道德性和精神性。「人性」就是這四種屬性的綜合體,缺一不可。
自然性是人的動物本能屬性;社會性是人在社會活動中、人際交往中相互依存的關係;道德性是人的道德觀念;精神性是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
荀子在《非相》和《王制》篇中說:「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人類貴為地球的萬物之靈,是所有動物中最聰明靈秀、通曉事理的,擁有着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情感、思想和智慧,尤其是人具有的倫理道德觀念和精神意志。南宋思想家、文學家陳亮在《問答上》中說:「然人為萬物之靈,而仁義禮智蓋不可以雜而行也。」
「仁義禮智」是人生來固有的道德和精神屬性,就如同人生來固有的四肢。孟子說:「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認為,沒有同情心、羞惡心、謙讓心、是非心的人,不是人。同情心、羞惡心、謙讓心、是非心,分別是仁、義、禮、智的發端,人擁有了仁、義、禮、智,就像人擁有四肢一樣,才能成為健全的人。
清咸豐六年(1856年),雲南公善堂諸生將關帝等聖賢仙佛降下的勸世詩文編纂成《關聖大帝返性圖》十卷,刊刻行世。關帝降諭曰:「天之生也謂之人,天之賦也謂之性,性之在人也謂之元善,人之有性也謂之天良。」人是自然界的人,上天賦予人的生命,稱之為人;賦予人特有的屬性,稱為人性;人的最初本性都是善的,稱為元善;人能保持擁有人性,稱為天良。
人性與天良密切相關,人有人性,才算有天良,具有健全的人格;違背人倫,泯滅人性,就是喪盡天良,禽獸不如,早晚會受到天誅地滅的嚴重懲罰。
關帝眼見世人為酒色財氣、功名利祿所迷惑、困擾,自私自利、麻木不仁、鮮廉寡恥、急功近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以致做出扭曲人性,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坑蒙拐騙,荼毒生靈,道德敗壞等惡行,所以邀請儒釋道三教聖賢,飛鸞開化,降世垂訓,成此《關聖大帝返性圖》十卷,「誠欲使當世之人返忤逆之性為孝順之性,返澆漓之性為忠厚之性,返奸詐之性為誠樸之性,返血氣之性為童穉之性。」勸諭世人恢復人的天賦善良本性,回歸仁義禮智的道德開端,從此人心向化,遷善去惡,社會穩定,世道昇平。
《關聖大帝返性圖》以關帝降世告誡的方式,講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根本道理,勸導世人返回人的本性,自咸豐六年刊行問世以後,經過多次翻刻、重印、輯印,短短幾十年來,傳播遍及全國,影響巨大。被「析津思過齋」等善長仁翁奉為眾善之魁。
內容上包含了儒家先賢降世的勸孝文、勸悌文、勸忠文、勸信文、勸禮文、勸義文、勸廉文、勸恥文,還有神仙降世的敬天地文、禮神明文、奉祖先文、孝雙親文、守王法文、重師尊文、愛兄弟文、信朋友文、睦宗族文、和鄉鄰文、別夫婦文、教子孫文、救世文、醒世文、度世歌、善惡報應文、殘虐貧妻文、怨夫貧賤文、戒鴉片文、官糧宜早上文等等。對近代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和不良風氣,如道德淪喪、重利輕義、人性扭曲,忤逆倫常等,都進行了勸喻、糾正。
作為近代中國傳播甚廣的道德勸善書,《關聖大帝返性圖》集三教教義,設盡良方,降世垂訓,勸喻世人「人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也是支撐人類文明得以進步發展的中流砥柱。人如果僅僅「飽食、暖衣、逸居,缺少教養」,就會「近於禽獸」,人類文明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有名無實,各種撒謊、欺詐、背叛、謀害等行為也會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人性」的回歸因此至關重要。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