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張學修
近兩年在疫情的衝擊下,本港不少中小企業正面對內外經濟環境步入寒冬,各項經營成本大幅上升,在此情形下,立法會法案委員會仍然趕急審議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法例,時機錯置,必定進一步打擊各企業信心。一直以來,商界在強積金方面已有所承擔,盡力為員工提供保障,政府不應將退休保障責任全部推予工商界。在此困難時刻,若撤銷「強積金對沖機制」,弊大於利,是進一步扼殺小型及微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將對企業構成雙重負擔,這並不公平,必須三思。
首先,在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後,每個僱主都要設立一個專項儲蓄戶口,每月供款僱員入息的1%,用作支付取消強積金對沖後的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而當前的環境,全球疫情肆虐,國際形勢動蕩不安,香港進入發展瓶頸期,部分行業已顯示出衰退跡象,各類企業苦苦掙紮求存。此時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無異於給企業增加額外的負擔,大部分企業根本無能力同時支付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這只會令本已轉差的經營環境雪上加霜。尤其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極有可能出現中小企業倒閉潮。企業都倒閉了,「保就業」則更加無從談起,不僅影響香港經濟,市民要找工作更會難上加難。
其次,可能會帶來勞資上以至道德上的矛盾,惡化僱主和員工的關係。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後,工商界需預留大筆金錢繳付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然而,員工的長期服務金可高達39萬元,中小企甚至大型企業均難以負擔。一旦取消,企業為了盡可能地減少負擔,極有可能在實施政策前,提前遣散部分員工,令香港出現一系列的遣散及裁員潮,當中資深年長的員工更是首當其衝。相應地,員工亦可能會「算計」企業,在適當的時候爭取被辭退,從而獲得更多的補償和遣散費。如此一來,雙方不再有良性平等的關係,反而會因為涉及了更多利益衝突,導致出現更多複雜的勞資糾紛。
最後,當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企業的經營成本會隨着工資、福利等上升而增加,為求生存,自然會為產品及服務提高價格,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身上,推高通脹,生產和消費秩序被破壞。疫情之下,民生多艱,物價近年逐漸上漲,特別是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百姓生存實屬不易。若因「強積金對沖機制」的取消,而使企業的經營成本繼續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會影響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尤其給低收入的基層百姓生活帶來較大壓力。同時,市民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亦會對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強積金對沖機制」政策出台的初衷,就是意圖保護部分員工流動性極高或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不至於因為員工的大量離職等因素,造成影響企業正常運轉的巨大負擔。如今一旦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則與之背道而馳。勞方權益固然需要保障,但商家企業的健康運作,亦需要制度的有效保護,建議政府應改革強積金制度,例如引入第三方保險機制,在強積金管理費、回報等方面進行改善,以在保障僱員退休生活的同時,也兼顧企業的利益。因此,香港必須在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的問題上慎之又慎,理性協商。當前疫情尚未平靜,國際形勢多變,營商環境困難,還未到討論「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的最佳時候,在此艱難時刻更需要雙方攜手共渡難關,唯有通過持續的溝通,才有爭取到雙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