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2022年已經過去五個月,全球各大主要經濟體第一季度經濟數據亦陸續出爐,數據顯示出全球通脹升溫已成為趨勢,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美國3月份CPI同比上升8.5%,較2021年上升7.5%,為1982年以來最大升幅。歐元區4月份的CPI同比升幅創出7.5%的歷史新高。世界銀行表示,全球109個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約有71%在2021年出現了5%或更高幅度的通脹,達到2020年底的兩倍。
目前歐美等國若想壓抑高通脹,只有收緊貨幣政策一種手段,通過減少貨幣供應來抑制總需求的膨脹,防止經濟過熱。這也是為何美國聯儲局和英國央行,近期頻頻釋放即將大幅度加息和縮表的信號。可是若歐美收緊財政政策的速度過快,必然對全球經濟復蘇造成嚴重衝擊,再加上通脹或因俄烏戰事和疫情持續,全球經濟很可能被歐美拖累。
中國通脹數據一枝獨秀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世界各地通脹飆升的情況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則將通脹維持在較低水平。中國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升2.1%,雖然漲幅比3月份的數字擴大0.6個百分點,但綜觀1至4月的平均數據,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4%。
其實在全球經濟疫後復蘇的情況下,各國本應該減息或者繼續保持低息環境,以刺激經濟穩步復蘇。然而疫情以來,全球「超級放水」為通脹培養了極佳的溫床,大範圍、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必然的結果就是各國貨幣購買力的不同程度下降,進而導致通脹。面對屢創新高的通脹,歐美各國只能逆周期加息,這變相是向其他國家輸出風險,使全球經濟環境變得更不穩定。
與歐美不同,中國在貨幣和金融政策上的取態正好與歐美國家相反。一方面,中國強調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堅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長久以來,中國都堅守着穩健的貨幣政策,在過去兩年以「精準滴灌」取代盲目「放水」,令市場沒有出現資金氾濫的情況,為貨幣政策換來了更多可調節和操作的空間,變相使中央有更多宏觀調節的手段來穩定經濟。
另一方面,中國得益於國內體制,能夠保障經濟戰略及政策的可持續性和連貫性,因此政府可以做出相對更為長遠的部署,根據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提前做好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部署,確保國民的基本生活不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保持社會穩定。
港須警惕輸入型通脹
受到俄烏戰事、全球性通脹、供應鏈受阻、疫情持續,以及經濟增長放緩等不利因素影響,環球經濟陷入滯脹的風險急速升溫,若歐美等西方國家的高通脹情況持續,並引發溢出效應,恐會拖累全球經濟陷入長時間的滯脹泥沼,作為高度外向型經濟體的香港,必須小心歐美輸出的滯脹風險。
本港在提防歐美輸出滯脹風險的同時,不能只滿足於當下的短期刺激經濟措施,而是要提前擬定好應對滯脹的策略,盡可能減低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同時亦可考慮將經濟發展的注意力,從歐美轉移至目前國際經貿合作最頻密的亞太地區,深拓東盟、RCEP等協定的發展機遇,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