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有著2000多年建城史的北國江城吉林市內,散落的文化碎片俯拾皆是,熠熠生輝。就在北山腳下,一個寬闊的休閑廣場和林立的現代化建築之間,竟有一片完整的四合院建築,青磚瓦舍、古色古香,令路過的人們頓時有一種穿越時空般的視覺衝擊感。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始建於1932年的王百川大院,也是現在的吉林市滿族博物館,青磚灰瓦、古窗簷柱,藏在這座四合院裏的歲月,是清末至民國中期那段風雲動蕩的記憶,更濃縮了這片滿族發祥地、東北重鎮的厚重歷史。
為什麼中國古建築能牆倒屋不塌呢?因為古建築承重的結構就是屋架。柱作為豎向木結構構件,與梁、檁、枋等結合,組成了屋架。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吉林市滿族博物館的簷柱,為您介紹一下這一重要的古代建築構件。
簷柱
「柱」是建築物中用來承托建築物上部重量的直立的桿體,俗稱「柱子」。簷柱是一種建築構件,是簷下最外一列柱子,也叫外柱。簷柱在建築物的前後簷都有。簷柱稱廊柱,建築物簷下最外一列支撐屋簷的柱子,也叫外柱。多用於重簷或重簷帶平坐的建築,支撐挑出較長的屋簷及角梁翼角等。
宋、遼建築簷柱由當心間向兩邊逐柱升高,使簷口呈一緩和曲線,曰「生起」,該法未見漢、南北朝,清已不使用。宋、遼建築簷柱在前後簷向內傾斜一定量,山面亦向內傾斜,角柱則兩方面都有傾斜,稱之為「側腳」,以使建築有較好的穩定感。元代建築尚保留此種做法,明中葉已基本不用。
簷柱有多種類型,主要包括擎簷柱、副階簷柱、單簷柱和殿身簷柱,其中以擎簷柱和假簷柱最為常見。(王丹 劉迪瑤)
頂圖:吉林市滿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