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部分圖片:Karena)新冠疫情下醫護人員在最前線照顧患者,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容易引發各種疾病,其中最常見的便是偏頭痛。香港醫護聯盟聯同護士學校校友會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並請來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講解偏頭痛的成因、病徵和預防性治療方法。
頭痛是常見的徵狀,幾乎每一個人都試過,雖然它不會致命,但卻令人受盡折磨,甚至影響生活及工作,其中偏頭痛是全球常見疾病的第三位,據統計偏頭痛全球患病率約15%,約有10億患者,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至3倍,本港推算有近100萬港人患偏頭痛,發病年齡中位數為25歲。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表示:「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受刺激下釋放神經傳導物質,會引起頭部血管擴張而造成頭痛,而偏頭痛的特徵是反覆發作、中等至嚴重程度的頭痛、維持數小時至數日、通常單側(但非必定)、搏動式頭痛、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亦會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或怕嘈吵聲音。」
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醫生(左)、偏頭痛患者註冊護士何姑娘(中)、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護士吳姑娘(右)分享護士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的徵兆。
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護士吳姑娘表示,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有近九成受訪護士表示工作量有所增加,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
偏頭痛發作一般分4個階段,包括前驅期、預兆期、頭痛期和恢復期。區醫生解釋:「前驅期患者感到疲倦、憂鬱、忟憎、頸梗,以及會反覆打呵欠,並對光和聲音敏感;預兆期部分患者視力會受到干擾,例如看到閃光、散光、視力模糊或『之』字形線條,部分或會感到嘴部周圍或手臂麻木刺痛、說話困難,甚至手臂、小腿軟弱無力;隨後就是頭痛期;頭痛結束後的恢復期,患者仍會感到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和情緒低落。」由此可見,無論哪個階段,偏頭痛均會給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的痛苦,以至影響生活、社交和工作。
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表示,偏頭痛在港十分普遍,給患者生活造成各方面的影響。
慎用止痛藥
問卷調查指出當出現以上病徵,四成受訪者會自行服用止痛藥,三成受訪者會停止活動及先休息,讓痛楚自行緩慢減退,只有一成受訪者會向西醫求診。不少患者在頭痛時都會自行服藥,區醫生強調要慎用止痛藥:「治療偏頭痛可服用急性紓緩藥(止痛藥)和預防性藥物,前者有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鴉片類藥物、麥角胺和曲坦類藥物,長期服用或令頭痛加劇,引致惡性循環,而且有機會出現血壓高、胃潰瘍、收縮血管等副作用。」
過量服用止痛藥容易傷肝,並造成慢性腎臟病。
新一代預防性藥物
區醫生續稱,若偏頭痛每月發作次數頻密、急性治療的效用有限,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傳統預防偏頭痛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抗憂鬱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劑等,然而多數患者覺得效力不大及副作用較多。區醫生指出新一代預防性藥物抗CGRP單株抗體 (Anti-CGRP monoclonal antibody)有效降低每月平均偏頭痛發作日數,而且副作用較少,不會出現降血壓、頭暈、心率變慢等副作用,患者於一個月或三個月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部分患者出現便秘,有藥物敏感人士要小心服用。然而此藥不在醫管局名冊,因此患者需要自費購買,費用約每個月數千元。患有偏頭痛的在職護士何姑娘分享,因應疫情需要輪班工作、工作量加倍,大半年前偏頭痛發作頻密,最嚴重時一星期會出現三、四日,最初她服食止痛藥止頭痛,但病情沒改善,並漸漸影響工作及家庭,後來她嘗試偏頭痛預防藥物,每月打一針,打了一兩次就少了發作,而且痛的程度亦大大減低,持續打針6個月,加上後來換了工作環境,病情大為好轉。
頭痛誘發性原因包括飲酒。
從日常生活預防
偏頭痛的成因至今尚未有確切結論,有可能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結合造成,區醫生表示偏頭痛誘因有經期、壓力、睡眠過多或不足、暴露在強光下、強烈的氣味、天氣變化和脫水等,部分食物亦可能誘發偏頭痛,例如芝士、酒精、朱古力、味精及加工醃製食品,區醫生指出:「建議患者可以寫偏頭痛日記,寫下頭痛日子及誘因,盡量避免誘因的發生。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應作息定時、飲食定時,以及保持恒常運動,規則運動對於大部分的慢性疼痛皆有幫助,如每星期至少三次運動,每次最少維持30分鐘,有助於預防偏頭痛的發作。如果頭痛發作頻密,如一個月三次以上,或者頭痛已影響生活及工作,便應盡早求醫。」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亦要關注心理及生理健康,留意工作壓力帶來的身體警號,如有問題應正視及立即處理,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