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年來,港深兩地溝通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港人選擇到深圳發展和定居,兩地在民生方面的合作也日益升級。如今港人在深圳也能享受較為完善的就業、創業、醫療、教育等服務。
從既定規劃看,港深的融合發展必將更加深入。去年,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時透露,特區政府將在香港北部建設一個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在港深兩地的緊密合作下,相信未來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將成為現實。
「市民待遇」漸成現實
香港回歸25年來,隨着港深兩地的合作不斷深入,港深兩地居民的交流與融合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港人來到深圳尋找創業和工作的機會,不少港人從很早開始就期待能在深圳享有「市民待遇」。
深圳方面也一直在為此努力。據悉,自2005年起,在深圳合法就業並辦理就業證的港澳台人員即可參加深圳社會保險。2020年起,深圳將在深居住的港澳台靈活就業人員和未就業居民,也分別納入當地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保障範圍,並按規定與深圳居民享受同等的財政繳費補助和待遇保障水平。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底,在深圳市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港澳居民已達39506人。
而為鼓勵更多港澳居民赴深工作與創業,深圳於2021年上半年出台了《關於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簡稱《若干措施》),從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學習、就業、創業、生活這四方面提出了十八條舉措。
赴深工作的港籍青年劉海濤向本報記者表示,根據這個政策,不僅到深圳工作的香港青年會得以補助,而且據說僱傭香港青年的深圳企業也可以得到一定補貼。在深圳的香港人,也可以跟深圳人一樣參加社保和醫保,這對於香港青年赴深圳就業提供了莫大的幫助。此外,除了港人來深就業能有一定補助之外,赴深創業、生活、學習也能得到相應的幫扶。
據悉,為貫徹落實《若干措施》,深圳市政府至少將其納入了十四個督查、考評和協調推進機制,深圳各區各部門也已經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讓香港同胞能切實感覺到「來了就是深圳人」。更加親切自然地融入深圳生活、融入社區、校區、園區。
港人何耀威(右一)從上世紀的90年代初至今,穿梭於深港兩地,見證了深圳的成長與蛻變。如今,他創立的公司落戶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
更值得注意的是,值粵港澳大灣區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在深港澳居民報考公務員也成為可能。2020年12月,深圳市在服務「雙區」建設專項招錄公務員考試中,首次設置5個定向港澳選拔職位。經歷三輪招考,深圳累計招錄了10名港澳籍公務員。
港深合作由早期的「前店後廠」,如今轉變為了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這意味着港深兩地人才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也意味着更多的香港人會到深圳就業、創業,如何讓這部分港人在深圳生活更便利,成為港深合作民生領域的重大課題。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深圳在就業、創業、教育、醫療等各個民生層面都與香港做了很多的對接,並且頗有建樹,特別在港人比較在意的市民待遇上,目前深圳可以說是做了很多的工作。在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強調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深圳與香港的民生合作應該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這直接關係到兩地民眾是否可以更好地交流,兩地經濟是否可以更好地融合。
港人子女內地就學選擇更多
羅湖作為深圳最早的老城區,許多香港人很早就居住在此。家住羅湖百仕達花園的港籍居民盧女士也是一位「老深圳人」了。她向本報記者表示,深圳對比香港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活成本與居住環境相對較好。
在盧女士看來,人到中年,最為關心的事情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而深圳也在盡可能地滿足在深港人子女的教育需求。
據了解,為滿足港人子女的就學需求,深圳提供了許多面向港人的基礎教育學位。2001年,經深圳市教育局批准,羅湖區委、區政府為落實深圳市政協提案,在羅湖創辦了一所港人子弟學校,即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此後,港人在深圳還陸續興辦了深圳市東方香港人子弟學校(東方英文書院港台部)、深圳市耀華實驗學校等私立學校。去年9月6日,全國第一所深港教育融合示範性學校--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開學。
深圳第一所港人子弟學校——羅湖港人子弟學校。羅湖港人子弟學校供圖
此外,自2017年起,港籍學童在深圳積分入學政策正式實施,香港學童可以與內地孩子一樣就讀公立學校。而在2021年《關於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若干措施》中也明確,在深就讀初中的港澳籍畢業生可以參加中考,與非深戶籍初中畢業生同等條件錄取。將港澳籍學生父母(或監護人)的在深社保情況納入公共信息資源庫,為港澳籍考生中考報名資格審核提供便利。
越來越多的政策意味着在深港人子女在教育上有了更多選擇,深港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合作日趨緊密。但盧女士認為,目前疫情之下,希望社會更多地關注跨境學童的困境,希望深港兩地能夠早日通關。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楊永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港深在教育領域合作的重點之一,或許就是建設更多的港人子弟學校,有效解決跨境學童帶來的不便,讓港人子女在內地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跨境醫療解決後顧之憂
「塑造健康灣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願景。隨着港深兩地人員往來日密,兩地的醫療合作也日益緊密。作為世界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港人對於港式醫療服務有絕對地青睞。2012年7月1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深圳落成。有數據顯示,開業以來,港大深圳醫院接診港澳台及外籍患者逾140萬人次。自2015年10月起,移居內地的香港長者可在港大深圳醫院使用港府資助的醫療券支付基本醫療服務的費用。
作為「港澳葯械通」首個試點,港大深圳醫院目前已引進13種臨床急需進口藥品和4種進口醫療器械。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期間,港大深圳醫院還積極為深港跨境司機和口岸人員開展核酸檢測,檢測數量逾百萬人次,接種新冠病毒疫苗逾6萬人次,其中85%為港澳台和外籍人士。
據悉,從推行「去行政化」「去編制化」改革到實行管辦分開、政事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再到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成立多年來,港大深圳醫院在深圳做出了多項醫療方面的改革。未來作為港深合作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港大深圳醫院還將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及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部署,全面發揮「雙區建設」和試點政策疊加優勢,積極探索跨境醫療融合。
通過深港合作打造公立醫院改革範本的同時,深圳也大力鼓勵社會辦醫,包括港澳資本來深辦醫。有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已有8家港資獨資醫療機構,並選定了7家公立醫院作為香港病人轉診服務深圳定點醫療機構,同時香港也選定2家醫院進行兩地病人轉診試點工作。根據今年印發的《深圳市衞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將香港病人轉診服務深圳定點醫療機構增加到10家以上。
楊永聰認為,通過引進港資醫院、港資診所、港式醫療服務,不僅可以為港深跨境醫療發展提供支持,也能帶動深圳本地的醫療水平提高,增強深圳的城市競爭力。未來圍繞醫療領域繼續深入合作,也是港深民生合作的重點。
北都區激發民生合作新暢想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的《施政報告》透露,特區政府將在香港北部建設一個300平方公里、可容納250萬人生活的都會區,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與深圳特區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
可以預見,屆時香港將迎來新的一波發展浪潮,而港深之間的民生合作也將邁上一個新台階。楊永聰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日漸緊密的背景下,港深民生合作將有利於加快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為解決香港長期以來的結構性深層次社會民生問題提供支持,並且通過民生合作推動港深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有利於解決在深港人「急難愁盼」的民生需求問題,為港人更好地融入國家戰略大局創造條件。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給即將就任香港特首李家超頒發委任狀時就表示,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加快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林江說:「實現這一目標單單靠香港是不行的,還要看與深圳如何互動配合。可以預見,疫情之後,未來港深兩地的人才流動將會更加頻繁,或許也會有很多深圳人想要去香港的北部都會區尋找機會。港深兩地的民生合作還有許多暢想空間。」(記者 伍敬斌)
頂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港大深圳醫院「長者醫療券」試點常態化, 「居粵香港患者複診支援計劃」將延續至2022年10月。港大深圳醫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