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31日,深圳正式對外發布《關於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若干措施》,從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學習、就業、創業、生活四方面提出了18條措施。相關措施落地一年多,港澳居民有哪些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直播港澳台》特別策劃《港澳居民「圳」生活》系列報道,首先來關注占「18條措施」三分之一的學習領域。無論是辦學超過20年的羅湖港人子弟學校,還是成立不到一年的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都在深圳這片廣闊土地上落地、生根、發芽,讓來自港澳的學子們,茁壯成長。
上課鈴聲響起,一節特色課程正在羅湖港人子弟學校展開。老師正在為孩子們講述著深港兩地特有的生態環境。
為解決在深置業的港澳居民子女讀書問題,2001年,深圳第一所港人子弟學校誕生。特殊的辦學背景和地緣優勢使學校形成了「兩文三語」的教學特色。目前,學校有三分之一的生源為港籍生。
二十餘年的辦學中,學校為深港兩地輸送了大量優秀畢業生。黃女士孩子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就讀香港理工大學。正因看到了深港教育的互通,黃女士也將自己的小兒子送入同一所學校上學。
港籍學生家長:孩子畢業了,可以選擇香港的中學,也可以選擇深圳的中學,是雙向便利。而且政府補貼的(民辦學位補貼)津貼,我們也能申請到。
隨着越來越多的港澳居民選擇在深圳發展、定居,港澳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也在增加。2021年,全國第一所深港融合示範性學校——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正式開學,極大地滿足了在深港籍孩子就學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也促進著深港教育的融合。
此前在香港培僑書院任教超過四年的數學老師蔡利信,聽到有機會來深圳任教,第一時間加入了這所新學校。
蔡利信 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 港籍老師:我很看好未來幾年深圳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香港、內地兩種不同教育模式帶來的挑戰之下,學校並沒有「照搬」香港教學,而是結合深港優勢,因材施教。
蔡利信 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 港籍老師:之前在香港培僑,小學的數學課是用普通話任教。現在深圳的培僑書院,我們小學部的數學課使用英語去教學,是因應小朋友需要提升的能力,去做出調整。
曾任香港培僑書院副校長的黃騰達,目前是培僑信義的港方校長。在深圳,黃騰達仍會保持在香港時的習慣,每天早上7:30在校門口迎接學生上學,下午4:30送學生放學。與此同時,他在這裏感受到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也一直在構思如何讓兩地教育互相「過河」。
黃騰達 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 港方校長:除了我作為「種子」之外,我也一直和培僑香港的同事分享資料、材料,以及經驗和概念等。也會帶回來(內地),會和團隊做分享。
深港教育經驗,在交流中實現「雙向流動」,也在深港兩地青少年的往來中流淌。
在「手牽手 向前走」活動現場,學生們正在高唱《我和我的祖國》,台下的嘉賓們手中揮舞著旗幟,跟着旋律一同律動。一年來,各式各樣的深港澳少年攜手同學行動不間斷地持續開展,已舉行活動210項,深港澳三地近300所學校加入,近4萬名學生參與其中。
肖銀升 羅湖港人子弟學校 校長:這個活動增進了他們的友誼和兩地文化的了解,把學生之間的心拉到一起。(深圳衛視深視新聞記者 李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