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帝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廣泛,婦孺皆知;關帝的精神品格早已融入中華兒女的內心和靈魂,成為代表天地正氣的精神圖騰和文化象徵。朝廷王室崇敬其忠義神武,尊其為護國關帝;民間百姓愛敬其光明正義,尊其為法力無邊、有求必應的萬能神、恩主公。儒釋道教信服其偉岸挺拔的人格操守,尊其為總攝三界,管束萬靈的至尊至聖神明。
供奉關帝的廟宇,信仰關帝的族群,在中華神州大地遍地生根、蔚然成風。清乾隆年間進士、刑部侍郎阮葵生曾驚嘆地說:「關帝廟遍海寓,一村一社處處有之,雖塞垣邊障,祠宇亦多」。人們崇拜關帝,敬愛關帝,紛紛為關帝建廟立祠,歌功頌德,不僅每村每社都有關帝廟,即使邊塞偏遠地區也不例外。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從沒有任何一個歷史人物,能像關帝那樣,受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傳頌、愛戴、崇敬和頂禮膜拜,歷經千年依然興盛不衰。
隨着人們對關帝崇拜的日益升溫,無論官祀或者民祀,祭祀關帝的規模、規格及聲勢都是盛況空前,亙古一人。
一部記敘清代北京歲時風俗的民俗學著作《燕京歲時記》記載稱:「六月二十四日致祭關帝,歲以為常。鞭炮之多,與新年無異。蓋帝之御災捍患有德於民者深也。」
農曆六月二十四是關帝誕辰。歷史上,關帝誕辰由明世宗嘉靖皇帝欽定為農曆五月十三,據《明史·志第二十六·吉禮四》記載:「以四孟歲暮,應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環路南京太常寺祭。」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州守王朱旦依據常平書生於昌夢見關帝授其「易碑」二字,及浚井所得殘磚,遂為關帝述祖考,傳名諱,紀生卒,用以續志,寫成《漢前將軍壯繆侯關聖帝君祖墓碑記》,並上報朝廷,獲得朝廷嘉許,認定關帝生於東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稍長,娶胡氏。於靈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平,由是相沿至今,成為關帝信眾約定俗成的關帝聖壽之日。
《諸真誕忌總覽》一書說:「大凡道尊佛祖,神仙異仕,皆有仙誕忌日,百姓及國家因其功德垂天,福報綿長,沒齒不忘,自當擇其誕忌之期香燭奠祭,果酒頌念,以資流傳。」「仙道之誕忌,或為聖壽之日,或為飛升之期,或為歷代封賞之時,或為民間供奉之會。」
關帝六月二十四聖壽之日,也成為民間祭祀關帝,敬獻禮品及開展關帝巡境等祭祀活動的民俗節日。
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關帝聖壽之日,全國各地的關帝廟香火繚繞,連綿數日,祭拜人流,絡繹不絕。人們擊鼓吹簫,載歌載舞,各種演藝活動、民間雜耍此起彼伏,關帝廟內外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人們懷着崇敬及虔誠之心,紛紛從四面八方湧向關帝廟,備祭品,燃香火,祭拜關帝,為關帝慶生,祈求關帝庇佑賜福添財、逢凶化吉,表達了人們對關帝發自內心的崇敬愛戴,及在關帝庇佑下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
清代文人徐志寫有一首《漢口竹枝詞》描述六月二十四日「關王會」的盛況:「爭將故事演新妝,枷鎖高蹺亦太狂。赤日燒空人泛蟻,年年六月賽關王。」
咸豐三年(1853年),關帝祭祀規格升為僅次於祭祀天地、宗廟的「中祀」,禮部新制樂章,樂用中和韶樂,樂六奏、舞八佾。民間祭祀活動也隨之水漲船高,祭祀關帝誕辰的規模、規格、人數、聲勢也越發炙熱,各地地方行政長官主持祭祀大典時,行三跪九叩首大禮。如此禮遇,已與祭祀文聖孔子同般。
近些年來,隨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整體推進,國內各界關帝信眾與港澳台及海外華人信眾,摩肩接踵,紛至遝來,滿懷虔敬,祭拜關帝,祈禱關帝庇佑蒼生,捍患禦災,國泰民安,世道昇平;祈求關帝保佑自己逢凶化吉,一帆風順;祈求關帝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展現出一副人神同樂,普天同慶的祥和畫面。
關帝聖誕祭祀活動,由民眾自發、主動的祭祀儀式,逐漸演變成規模盛大、全民參與的民俗節日,展現了關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關帝亙古不滅的人格魅力。關帝,早已融入人們的內心和靈魂,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
(附註:2022年7月22日農曆六月二十四即為關帝千秋聖誕,恭祝關帝爺聖壽無疆,與日月同輝,同天地不朽。)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