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故宮·細味中華」北京香港故宮文化交流暨「雲遊文藝」實習計劃交流及分享會日前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兩名分別於2019年及今年參與故宮博物院實習的學生,在分享會前接受了中新社記者專訪,回顧了這段令他們受益良多的實習之旅。
巧的是,兩人都是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歷史教育專業的學生,並即將躋身教師行列,於是他們除了豐富個人體驗之餘,更自覺多了一重責任,將故宮文化和中華文明傳承予下一代。
劉健宇是師兄,戴着一副眼鏡斯斯文文。他至今記得,2019年他到故宮博物院實習報到的首日。適逢周一閉館,偌大紫禁城空蕩蕩的,他由神武門進入,恍若穿過歷史的風雲變幻,沿着長長的宮牆,來到設於壽安宮內的故宮圖書館,這是他實習的地方,負責資料管理及電子化存檔。
實習的6個星期內,這是他每日必經之路,用他的話說,沉浸式地感受到歷史變遷與傳統文化的積澱。在難得靜謐的故宮裏,劉健宇凝視着紅牆黃瓦、雕欄玉砌,思緒飄出去很遠,包括故宮的文化意義。
實習期內,劉健宇除了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亦出於興趣製作了一張傳單,「類似一張故宮平面圖」,標註出故宮中軸線,繪製兩側宮殿,標註名稱、古代功能、現時可參觀的亮點等,「我想等我回到香港後,可以將它作為推廣故宮的素材」。
他始終謹記着傳承故宮文化的使命,返港後,不僅將實習計劃介紹給學校的師弟師妹,鼓勵他們參加;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後,他更自告奮勇報名當了義工,負責接待等工作。在劉健宇看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很好的對外展現中華文化的平台。
這些都是出於他對那段實習經驗的珍視,劉健宇時常想念在故宮午休時,與實習生們一同跑到宮牆下擼「御貓」、在故宮食堂裏吃羊肉串,晚上下班在斜陽下騎自行車回家的日子。
徐皓楠是今年加入該項目的「新人」,被安排到文保科技部。受疫情限制唯有線上完成實習,略有遺憾,但工作內容的新穎和挑戰足以彌補——跟着老師修復文物,「我參與了一幅唐卡的修復,名為《蓮花生大師》」。
唐卡是西藏獨有的藝術作品,可以彩畫、刺繡、堆綾等多種藝術手法製作。
徐皓楠實習的是其中蟲害圖部分修復,「我需要用各種符號去標註出各種已有的損害,比如蟲害、崩陷、污漬、水漬等」。他坦言自己在有關方面知識儲備不足,初期無法分辨污漬和水漬,一度非常沮喪,「但是兩位指導老師教了我很多,包括專業知識、實際操作上遇到的問題」。最終用了近半個月的時間,他完成修復工作。
回憶參加這一實習項目的初衷,徐皓楠說,一方面是出於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以及完滿兒時的夢想,另一方面,他即將成為一名中國歷史教師,「我希望這次實習能夠為我將來的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比如我可以將這次實習中對文物修複方面的知識應用於教學,更好地幫助香港的中小學生通過文物認識祖國,認識傳統文化」。(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