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有片|第十三屆「品鑒嶺南」著名作家汕頭行 傾聽汕頭文化故事 傳承紅色血脈基因

有片|第十三屆「品鑒嶺南」著名作家汕頭行 傾聽汕頭文化故事 傳承紅色血脈基因

責任編輯:蔣璐 2022-08-24 11:40:26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由汕頭市政協、汕頭市委宣傳部、汕頭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主辦的2022「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23日正式開啟汕頭採風之旅,這是「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第九次走進汕頭採風,以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黃亞洲為團長率領的採風團開啟了一場了解汕頭、探究汕頭、鑑賞汕頭的文化之旅,喜看汕頭新變化,點讚汕頭新時代,齊看汕頭奮進新征程。

    採風團打卡了汕頭「百載商埠」文化地標,隨着鄭正秋、蔡楚生、陳波兒等來自潮汕的中國電影先驅們足跡,追尋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又走進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汕頭僑批文物館了解汕頭開埠史,細品「僑批」裏深藏的華僑鄉愁,參觀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探尋潮汕的非遺藝術古韻,傾聽汕頭文化故事,傳承紅色血脈基因。

    百載商埠承載城市記憶

    「僑批」深藏華僑鄉愁

    上午,作家們首先參觀了作為汕頭「百載商埠」文化地標之一的中山紀念亭。中山紀念亭坐落在汕頭老城區國平路、昇平路、安平路等五個路口的交匯處,佔據了小公園片區的中心位置。這裏曾是汕頭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汕頭開埠後,外商紛至遝來,在附近開商店、設洋行、建樓房,一時間,小公園中山紀念亭甚至成為了汕頭繁華的代名詞,它記錄並見證着汕頭這座「百載商埠」的歷史變遷。

15.jpg

    採風團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

    作為小公園街區的核心地標,中山紀念亭承載着眾多海內外潮人的鄉愁。20世紀90年代,由原鮀島建築工程公司總經理鄭良奇慷慨捐資,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混凝士結構的小公園中山紀念亭。後由汕頭市大宇木業有限公司黃茂雄捐建,重修選用緬甸柚木建造,採用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復原當年形態。2017年元旦,完成修復並對公眾開放。

    隨後,採風團依次參觀了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汕頭僑批文物館。1860年1月1日,汕頭正式開埠。自1860年起,到1907年止,汕頭共被迫對13個國家開埠。外國商品和傳教士、商人、外交官、海關行政人員相繼湧進潮汕,西方列強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對當地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徜徉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館內,作家們回溯了始於1860年至今的汕頭城市開放史——從被動開放走向主動全面開放,彷彿穿越古今,步隨景移,一幅幅汕頭開埠的歷史畫卷在眼前展開。20世紀初,汕頭城市框架逐步形成,潮汕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隨之移至此地。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在潮汕僑鄉盛行着一種與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獻——僑批。它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以及後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特殊憑證,屬於銀、信合體的民間特殊文獻。據有關史料記載,僑批大規模盛行於19世紀中葉,終止於20世紀70年代(統歸中國銀行管理),前後歷時50多年。潮汕地處沿海,先民素有出洋謀生的傳統。據統計,現居海外5萬多潮籍華僑華人,分布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潮汕是近代以來產生僑批最多、覆蓋面最廣的地區。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僑批文物館中收藏的僑批12萬餘封。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作家們見證了僑史輝煌,從中解讀到「特色遺產」的深刻涵義和「海邦剩馥」的文化價值。

16.jpg

    採風團走進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

    福建省作協原副主席、冰心研究會創會會長、冰心文學館館長王炳根在參觀完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汕頭僑批文物館後感觸很深:「因為一個地方的文化都是通過博物館展示出來的,這兩家博物館走下來之後,你會感覺到汕頭這個地方它的歷史,它的過去,它的現狀,甚至可以看到它的未來。」尤其是汕頭僑批文物館,他說:「實際上,汕頭的開放早於改革開放,汕頭靠海,早年就很多人到海外務工,今天看到的『僑批』讓人很感動,早年的這批華僑華人吃了很多苦,辛苦存下的錢不是為了享受,是為了寄回來給家人,孝敬父母,建設家鄉,這就形成了『僑批』文化,這是中國獨有的,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多數『僑批』都寫得非常漂亮,是當時的識字之人,從事『僑批』產業的人寫的,留存至今,現在又可以作為一種書法來看待。汕頭把『僑批』保存下來了,也就把華僑華人的文化也保存下來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的文化往往就在博物館裏面,博物館做好了,文化就保存下來了,才有東西。」

20.jpg

    風團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參觀。

    探賞潮籍名人風采 領略粵東影視文化高地

    緊接着,採風團來到了潮籍電影名人史跡館,鄭正秋、蔡楚生電影博物館。1860年1月1日,汕頭被動開埠,成為西風東漸的前沿。1905年,西洋電影出現在汕頭埠。民國初年,汕頭出現了專門的電影放映場所。1926年起,汕頭成立了一批電影製片公司,並拍攝電影。自此電影在汕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早期潮汕籍電影人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電影之父鄭正秋、中國電影先驅蔡楚生、新中國電影教育奠基人陳波兒均來自潮汕。中國早期的電影也與汕頭有着密切的聯繫,其中部分汕頭人、汕頭事、汕頭情更成為早期電影的重要元素。

17.jpg

    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黃亞洲打卡鄭正秋、蔡楚生電影博物館。

    早期潮汕籍電影人巨大成就的背後,是潮汕文化的深刻影響力。潮汕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人多地少,素以精耕細作聞名;崇文重教,有「海濱鄒魯」之稱。潮劇、潮州菜和工夫茶都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別具一格,其核心都體現了潮汕人崇禮教、重傳承、重細節的文化特質。潮汕文化因潮汕籍電影大師的實踐對中國早期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中國第一部情節劇電影《難夫難妻》和第一部獲國際大獎的電影《漁光曲》都有典型的潮汕文化印記。

    汕頭作為經濟特區,改革開放以來,電影、電視拍攝、製作、發行放映這個文化大產業,依然是潮籍文藝界、商界精英所鍾情的行業,也是政府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重要支柱產業。為了加強文化傳承保護,提升城市綜合品質,加快建設立足粵東、面向全國的區域文化高地,從而改造重建潮籍電影名人史跡館。潮籍電影名人史跡館的改造是在安平路46號原蔡楚生電影博物館基礎上進行了擴建和升級革新,增加了展陳面積,豐富了內容和展陳形式,增設了電影體驗區,在增強城市文化認同、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豪感同時,對汕頭傳承城市文脈和打造城市文化地標,具有積極而重大的現實意義。

18.jpg

    採風團參觀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了解潮汕非遺文化。

    走過紅色交通線 紅色血脈永相傳

    採風團的下一個目的地是紅色交通站,即「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汕頭交通中站舊址」陳列館。該站舊址(華富電料公司)位於汕頭市金平區海平路97號(原海平路98號),其樓北面與海平路99號、101號兩座樓相連,均為三層的砼、磚、木混合結構,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是汕頭市一處重要的紅色革命遺址。1930年,中央作出把黨中央領導機關轉移到蘇區的決定。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於當年秋冬間,由中央交通局開闢了一條由上海經香港—汕頭—大埔—青溪—永定進入蘇區的交通線,是寶貴的革命歷史遺產。

    目前,這一舊址已完成修繕,連同99號、101號開闢為陳列館,並向市民免費開放。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黃亞洲在參觀完汕頭紅色交通站後,有感而發,寫下了「1930年到1934年,周恩來把汕頭做成了中國革命的一個驛站,而且馬蹄要用布包起來,不能發出聲響,血液必須通暢,關鍵時刻的搭橋手術,使得中國革命的臉色,始終保持紅潤。我看見了秘密的樓房,秘密的衣妝,秘密的接頭暗號,在那個秘密的汕頭市海平路98號,那個秘密的『華富電料公司』,還有那個『上海中華藥房汕頭分號』。我都看見,革命壓低了帽簷,看見肝膽相照的領袖們,互相裝作不認識。汕頭連接着山與海,連接着地上與地下,連接着火種與烈火,連接着低矮的鴨舌帽,與天安門城樓上的紅燈籠作為中國革命與中國革命之間的破折號,汕頭,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杆的硬度。」

19.jpg

    採風團走進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

    品味非遺藝術古韻

    傳承多元經典文化

    採風團一行走進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參觀了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展館分兩個展廳、12個主題展區,用多種形式展示潮汕三市已申報核准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學會會長、中國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葉梅說道:「這是我第二次來汕頭,我對潮汕的歷史文化有濃烈的興趣。汕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多且豐富,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到一些精細的抽紗刺繡、雕刻、石刻等,涉及的生活領域和生產領域十分廣泛。從潮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裏面可以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工業的工匠精神和獨特的創新意識。另外,它還有濃烈的那種南方文化、海洋文化多種文化融合的特色,潮汕文化本身原住民和北方的文化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有深刻的聯繫,還大量走向海外這樣的一種僑民文化,所以汕頭的非物質文化裏體現出來的這種多文化融合的色彩是非常斑斕多彩的。這些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非常寶貴的一部分。」(記者:陳績盛、陳彥潔 、何嘉敏 攝影:程功明 視頻:喬凱、實習生林梓琦  )

    頂圖:2022「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汕頭採風團在中山紀念亭前合影。

    採風團成員名單

    團長:

    黃亞洲: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品:《日出東方》《雷鋒》《紅船》《開天闢地》《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等。

    成員:

    葉  梅: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學會會長、中國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代表作品:電影《男人河》,電視連續劇《飯碗》,小說《玫瑰莊園的七個夜晚》,長篇散文《華中秘境——神農架國家公園》等。

    王炳根:冰心研究會創會會長、冰心文學館原館長、中國博物館學會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名人故居委員會副主任。著有評論集《特性與魅力》《永遠的愛心·冰心》《冰心與吳文藻》《冰心:愛是一切》《林語堂:生活要快樂》《雪裏蕭紅》等,曾獲解放軍文藝獎、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等。

    何立偉:湖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委。代表作品:《小城無故事》《跟愛情開開玩笑》《白色鳥》《像那八九點鐘的太陽》《何立偉漫畫與戲語》等,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周桐淦: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代表作品:報告文學《多難的公理》、《法與「法」的較量》《西飛的雲鳥》《智造常州》等;評論、散文、報告文學均有作品譯介到國外,多次獲得國家級報告文學文學獎。

    朱小平:中國僑聯《海內與海外》雜誌社主編。北京市政協十二屆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特邀委員。北京市西城區作協副主席、文史學會副會長。出版作品有《象蜀錦一樣絢爛》、《燕京感舊錄》、《京城百藝》、《無雙畢竟是家山》、《多少樓台煙雨中》、《聽雨樓隨筆》等。

    丘樹宏: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兼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原中山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主要作品有《隱河》《以生命的名義》《長歌正酣》《思維窪地》《心的看見》《中山傳》等。曾獲《詩刊》詩歌金獎和魯迅文學藝術獎等。

    張瑞田: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先後在《中國作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散文、隨筆二百餘篇。《文藝報》等報刊開設個人隨筆專欄。《百札館三記》《憂傷的野馬》《探險亞馬遜》等。

責任編輯:蔣璐 有片|第十三屆「品鑒嶺南」著名作家汕頭行 傾聽汕頭文化故事 傳承紅色血脈基因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