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秋佳節,香港市民除了吃月餅、賞花燈,還有觀看「大坑舞火龍」的習俗。雖然今年的「大坑舞火龍」活動因疫情停辦,但團隊仍然堅持製作火龍,保留延續百年的傳統習俗,寄託對中秋佳節的美好祝福。近日,央視記者對「大坑舞火龍」的傳承人陳德輝進行了專訪,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聽聽香港「大坑舞火龍」的傳承故事。
「大坑舞火龍」起源於1880年,在2011年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香港地區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香港大坑村的村民們世世代代保護着這一傳統習俗,堅持每年中秋節手工製作火龍。「大坑舞火龍」的傳承人陳德輝告訴總台記者,火龍的製作工藝複雜,舞火龍時需要幾百人協作完成。
「大坑舞火龍」傳承人 陳德輝:在中秋節的前後,在迎月、賞月、追月三個晚上舞動,是我們大坑的習俗傳統和歷史文化。舞龍的那幾晚,每晚都有大約300人去幫忙舞龍。這個是文化(傳承),我們會一直這麼推動。
為了傳承「大坑舞火龍」這一文化習俗,今年,香港大坑火龍文化館向公眾開放,讓市民和遊客可以了解「大坑舞火龍」和傳統客家文化。陳德輝說,他和家人會將「大坑舞火龍」這一文化習俗繼續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