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事講場】外搶人才 內育人才

【港事講場】外搶人才 內育人才

責任編輯:楊穎婕 2022-09-20 08:19:39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重慶總會副會長 趙式浩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並不斷增強發展動能。事實上,全球各地均在爭奪人才以保持競爭力。行政長官李家超亦表示,要全面提升香港的競爭力,與世界「搶人才」。香港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多元化城市,需要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勞工,以滿足和平衡香港整體發展的需要。本港要在優先保障本地就業的情況下,適當地輸入外勞,以紓緩部分行業人手嚴重短缺的問題,同時政府也要投放資源培訓本地人才,鼓勵市民自我增值,持續擴大本地人才儲備及提升人才競爭力。兩方面必須取得平衡,雙管齊下,確保本港工人的飯碗不受影響之餘,又做到各行各業蓬勃發展。

 加大進修津貼資助

 以本港建造業為例,長期人手短缺,不只基層人員,連工程師等專業工種亦面對人手不足問題。香港建造商會今年初發表最新的問卷調查結果,調查發現,行業內各個工種均出現人手不足的問題,包括前線勞工、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均出現短缺,主要因為人口老化,以及入讀相關專業課程學系的學生數目少於預期。據香港建造商會於去年12月底進行的另一項調查顯示,估計全港工地的人手供應及需求相差11.69%。建造業勞動力老化問題一直困擾業界,加上行業缺乏年輕人入行,流失率高,個別工種一出現斷層的隱憂和青黃不接的情況下,「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現象未能逆轉,並且有惡化跡象,令人憂慮。

 最近政府把「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上限由每人20000元增加至25000元,並撤銷年齡上限。筆者非常支持,此舉有助鼓勵市民自我增值,惟25000元未必能足夠應付市民全面提升技能的需要,資助金額有上調的空間。因為受通脹影響,近年坊間課程費用不菲,加上疫情持續以及環球經濟疲弱,不少市民憂慮本港經濟的前景。要市民在生活艱難的情況下,用一筆錢去讀書進修,令不少市民卻步。當局應該進一步調高持續進修津貼的金額,把資源聚焦在較難吸引人入行和面對人手短缺的行業,例如建造業或護理行業,將該行業的進修資助大大提高,加大力度幫助市民負擔所需學費,並以此加大青年投入相關行業的誘因。

 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青年發展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議題之一。行政長官李家超也表示,青年人是社會的未來,自己正與團隊努力制訂全面的青年發展藍圖,以增加他們向上流的機會。建造業人手嚴重短缺。政府近年推出不少大型基建,由「明日大嶼」至「北部都會區」,未來數年預計基本工程年度投資金額將持續增加至約千億元,建造業按年工程量亦增至3000億元水平,預示未來20年,需要大量建造業人員投入,行內預計須至少增加三至五成工程師人手,進一步加劇人手緊絀問題。筆者認為這些挑戰和困境反而可以成為青年發展和解決青年就業問題的「突破口」。

 教育是脫貧的階梯,教育也是長遠的投資。因此筆者建議政府大幅增加「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落實培訓本地青年入行,鼓勵更多青年人透過累積工作經驗及持續進修,取得相關專業學會評核的專業資歷,深入認識和學習建造業的不同工種的專業知識,讓年輕人看到建造業的機遇所在,這樣才能從根本改善行業以及青年發展的瓶頸。

 適時引入外來勞工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作為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人才流動是灣區發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筆者建議從粵港澳大灣區輸入建造業勞工,以解決本港建造業人手極度短缺的燃眉之急,以免本港大型基建因人手問題而停擺,阻礙本港的長遠發展與競爭力。

 早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政府會優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只會在人手極短缺及無法招聘足夠本地人手的行業,才會輸入外勞。筆者十分認同,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鑑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的外來勞工比例,位於全球前列位置,使當地勞動市場可因應經濟周期變化,作出靈敏調節。外來人力資源不單可在經濟暢旺時增加產量,亦為經濟下滑時作出緩衝,減低新加坡工人失去工作的風險。因應技術水平,新加坡人力部為外來工人發出不同類型的工作簽證。當中包括:專業人士、中等技術工人及非技術工人。他們也為外勞僱用比例設定上限,因應行業和簽證類型,企業的外來工人於僱員總數比例,不可超出指定上限。

 此外,筆者建議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建造業青年實習計劃,鼓勵大灣區城市,包括香港在內的建築業企業參與,為本港青年提供建造業實習崗位,也是吸引青年人入行的途徑之一,長遠而言有助培育建造業的年輕人才。

責任編輯:楊穎婕 【港事講場】外搶人才 內育人才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