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開放型經濟與大灣區研究中心、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昨日聯合主辦了題為「灣區時代下的深港合作新機遇」的深圳學術沙龍,與會專家學者重點探討了深港如何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在科技創新、專業服務、金融開放、重大平台、規則銜接、合作機制等方面進一步的創新舉措,開拓灣區時代下深港合作新格局。
發揮自身優勢深化合作
深圳市社科聯副主席范偉軍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香港、深圳引擎功能不斷強化,深港合作進入新階段、面臨新形勢,特別是在香港提出規劃建設「北部都會區」,廣東省提出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的「黃金內灣」等背景下,深港如何更好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深港合作邁上新的階段和水平,以更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當前社會各界關鍵的焦點。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香港和深圳在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都擔當重要的歷史使命,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又為深港的科創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科技革命的特徵是包含大量的技術,比如AI技術、web3.0、集成電路、工業軟件算法算力等,這些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的變化,深港在這些方面完全可以做到優勢互補。」郭萬達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香港的北部都會區和深圳的河套、前海等地方進行規劃合作,是深港深化合作的重要內容,如何把香港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優勢資源和深圳的創新活力、大市場應用場景結合起來,真正做出一個在全球一流的科技創新和治理創新的策略至關重要。
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創科中心是時代賦予深港合作的重要使命,深港要把握「雙城三圈」的最佳時機,將兩地的三組資源在河套及深圳沿線做硬、軟、實的要素對接,以河套新驛站的模式,打破盲區、誤區和禁區的舊思維方式,建立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模式,「1+1大於N」的局部經驗。
籲設深港合作「經濟特區」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發表了題為《釋放深港內外循環銜接帶潛力 探索「一企雙總部」制度創新》的演講。肖耿認為,雙循環銜接帶的關鍵是生產要素需跨境暢通流動。「與傳統製造業的設備、材料、勞工、廠房、製成品不同,現代服務業涉及到的跨境要素流動與使用極其複雜,需要制度創新。」肖耿說。
肖耿呼籲設立深港合作「經濟特區」香港實體(或虛擬)片區,他認為深港深度合作虛擬片區與企業跨境雙總部機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一是幫助香港作為國家外循環平台擴容,為香港提供有效的虛擬腹地,大幅度擴充香港未來產業發展的空間、人才與市場;二是深圳國際化營商環境迅速且系統性升級,將大幅提升城市競爭力;三是顛覆性破解深港合作難題,將傳統的招商引資零和競爭轉變為制度性深度合作、捆綁式互補多贏發展;四是促進外部流入式增量發展並持續改善兩地產業結構與提升大灣區競爭力。(記者 朱輝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