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藝術品味的彰顯塑造,既是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展現城市特色風貌、體現城市人文關懷、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深圳打造國際一流現代文明之城的應有之義。
深圳如何提升文化藝術品味,建設國際一流現代文明之城?作為市政協今年重點協商課題,從今年4月份開始,由市政協文化文史委牽頭成立調研組,分設3個調研小組,組織發動市、區政協委員深度參與,赴各有關部門和文化企業、文化場所開展了30餘場專項調研及座談,並赴成都、重慶等地開展調研,學習兄弟城市文化建設經驗。
經過近5個月的深入調研,調研組最終形成了1份主報告、3份分報告、多份委員建議,其中主報告為我市提升文化藝術品味,建設國際一流現代文明之城提出了用好城市空間打造文化藝術容器等10大建議。
9月27日,市政協七屆八次常委會議舉行專題協商,10名委員、專家根據前期調研所得,為深圳文化文明建設積極建言。
「見縫插針」建設文化空間讓藝術元素遍布城市角落
「深圳當前公共空間作為文化藝術容器的潛力未被充分挖掘,社區文化空間新增文體公配物業等作用尚未充分釋放,建議未來空間建造由功能驅動向內容驅動轉變。」在協商會上,唐漢隆委員代表主報告調研組發言。
他提出,對於藝術場館類空間,建議在建設之初便引進具有藝術場館運營經驗的機構和個人參與空間規劃;對於城市更新型空間,建議調動入駐品牌的藝術設計力量,拓展社會力量參與公配物業運營的渠道機制。「建議用好城市空間打造文化藝術容器,利用工業遺存吸引創業工作群體或機構聚集,圍繞社區空間發力打造頗有藝術生活品味的城市街區。」
深圳已經建成了首批「十大」特色街區,第二批特色街區也在建設中。韓湛寧委員認為,應該以設計為特色文化街區賦能。具體而言,他建議將街區整體規劃方案設計、街區品牌形象設計、文化活動設計等作為街區審核的基本條件,促進和完善街區美學風格。
王富海常委代表分報告調研組發言,就公共空間治理提出「普及—提升—『破圈』」的建議。普及方面,他建議提高城市小型公共空間的質量,見縫插針地全面拓展公共藝術表現的空間,讓公共藝術和我們的老百姓直接見面、直接對話,「讓藝術元素隨着『見縫插針』的口袋公園而覆蓋到城市的每個角落」。
提升方面,他建議要採用「針灸式」城市微更新政策進行公共空間環境的改造。他提到,此前深圳曾推行過「趣城」計劃,把一些很不起眼的公共設施、公共空間、公共記憶點提煉出來成為具有一定吸引力和辨識度的空間標誌。下一步,各區應當依托「趣城」計劃,發現城市中被忽視的微小空間的問題和潛力,從而營造一個個有趣、有機生命般的獨特場所。
「破圈」方面,王富海建議,要培育將城市當成藝術品來雕琢和打磨的意識,對於城市中為數不多的精品型空間,應當集中優勢資源,着力打造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品牌文化場景,塑造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公共空間文化藝術地標,使之成為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
依托科技優勢打造影視產業後期製作差異化「長板」
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主力特效創作團隊來自深圳!這則曾讓許多人感到驚訝的消息,和越來越多影視作品後期製作中出現深圳名字的事實,讓深圳文化人振奮不已。
對此,調研組建議,深圳要做好「文化+科技」,依托科技優勢打造影視產業後期製作差異化「長板」。
「應充分發揮深圳在科技領域的比較優勢,錨定『科技拍攝+後期製作』這一有別於傳統影視基地建設的差異化道路,爭取在影視產業發展上實現彎道超車。」唐漢隆說,應立足龍崗數字創意產業走廊已形成的華為(龍崗)數字創意產業創新中心、深圳東部影視拍攝基地和深港國際影視後期製作基地的產業布局基礎,加強市區兩級政策聯動和扶持力度,打造影視後期製作的人才及資源集聚效應,推動國家級數字電影虛擬拍攝影棚落地,依托技術賦能進一步放大深圳在國產動漫發展上的影響力,確立深圳在影視產業鏈後期製作這一關鍵環節上的競爭優勢。
在完善內容創作生態上,調研組認為,深圳可以在影視內容上發力。如聚焦「三色」題材講好深圳故事——書寫以任正非、馬化騰為代表的深圳科技企業創始人的「金色故事」,以深圳科技創新曆程豐富城市文藝創作;挖掘以東江縱隊為代表的「紅色故事」,以優秀導演為支撐塑造生動鮮活的歷史故事;取材以郵輪遊艇等生活方式為代表的「藍色故事」,凸顯深圳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業已積累的國際影響力。
香港電影風靡一時,香港電影產業水平也獨樹一幟。為此,調研組也提出,應當引導香港影視資源跨地域發展,充分藉助深圳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引導香港影視人才和企業來深創業發展,通過積極爭取影視作品審批權限下放、搭建專業協拍平台、建設影視創業孵化基地、保底扶持票房市場、打造大型影視獎項活動等舉措,優化影視產業創業創作環境,為香港影視產業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駐深發展提供「拎包入住」式配套服務,為香港影視企業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機會,借力香港優勢資源帶動深圳影視產業提質增效發展,將深圳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影視產業集聚高地。
聚焦文藝人才「引、留、用」建設「文藝深軍」
提升文化藝術品味,文藝人才是關鍵因素之一。調研組發現,雖然當前深圳文藝人才發展基礎良好,但仍存在文藝人才聚集能力不足、整體力量薄弱、文藝家協會會員總量偏少、年齡偏大、分布不均衡等問題。
黃險峰常委在發言中指出,深圳需要不斷強化基層隊伍、聚集名人名家、加大培育力度、鼓勵創新發展,建立多層次文藝人才聚集、培養、使用的現代化生態體系,為文藝文化繁榮昌盛打下堅實基礎。
「建議深圳制定文藝人才發展規劃和專項支持政策,建立文藝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和標準,制定文化人才發展專項規劃,從頂層設計搭建好深圳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的四梁八柱,助推打造高層次文藝人才聚集窪地。」黃險峰還建議,要營造開放式城市文藝生態,搭建文藝人才廣闊舞台,要支持「演藝新空間」發展,營造「處處皆劇場,人人可藝術」的開放式城市演藝新生態。
「應該引入更多領軍人物,完善人才認定標準,創造人才成長平台,解決人才實際問題,以更大力度打造『文藝深軍』。」梁宇委員認為,對涉及文藝人才切身利益的入戶、住房、就業、職稱和配偶子女隨遷等問題,建議考慮文藝特殊規律,制定合理的工作標準,避免「一刀切」。以新文藝群體職稱評定難為例,建議盡快落實相關文件精神,盡快制定我市新文藝群體人員職稱評審具體辦法,明確職稱評審主渠道,暢通新文藝群體職業發展通道,激發創作創新創造活力。
發掘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深派文學」
上海的海派文化、成都的天府文化,這些都是特色鮮明、為世人所熟悉的載體和符號。調研組發現,深圳的文化藝術活躍,卻存在「整體面貌不清」的問題。
呂紹剛委員認為,深圳具備多樣的文化藝術形態,但總體來說缺少主題,文化品牌不固定,地域特色不凸顯,各個藝術門類在傳播上缺少研究、布局與規劃,沒有催生「文化打卡」的文化藝術生產與傳播空間,難以讓市民群眾留下深刻印象。
「深圳應大力發掘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呂紹剛表示,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設,應根據城市元文化底蘊,強化並形成城市標籤、城市品牌。如井岡山適合發展紅色旅遊文化,西安適合發展盛唐文化等,深圳應因地制宜,深入探討打造具有深圳地域特色、城市氣質的特色文化品牌可能性。
黃險峰也提出,應發揮深圳網絡文藝優勢,加大力度鼓勵和支持網絡文藝發展,打造「中國網絡文藝之都」。他還建議,推動成立「深圳網絡作家協會」,整合騰訊等頭部企業資源,出台專項資金政策,扶持網絡文學、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音樂等新文藝作品創作。
「深圳應該啟動全面升級的『深派文學』系統工程!」文化學者胡野秋表示,深圳市曾在《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打造「深圳學派」的概念,而在文學領域,同樣必須打造「深派文學」。
在胡野秋看來,「深派文學」應該是具有「全球視野、中國氣派、深圳特色、時代精神」的文學群體和優秀作品。「我們必須明確地打出『深派文學』的旗幟,制定出五年乃至十年規劃,期待在長期不懈的努力下,在深圳現有文學存量的基礎上,再次創造文學增量的奇蹟。」胡野秋建議,應盡快成立「深圳文學基金」、設立「深圳文學獎」,用以激勵獎勵深圳作家,讓他們不再「為五斗米折腰」,專心創作出精品作品。同時,他建議創建星羅棋布的「文學村」,成為供作家生活、創作、交流的「文學高地」;創建「深圳文學院」,建設深圳文學創作的「黃埔軍校」。(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