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指,最低工資委員會已達成共識,將本港最低工資時薪由現時37.5元上調至40元,倘獲行政會議通過,將於明年5月起實施。最低工資去年因疫情而凍結,並已維持在原有水平近四年,不少基層打工仔得悉有望「加人工」,當然都倍感高興。但也要看到,疫情難以在短期內結束,在經濟不景氣下,增加最低工資相信會加劇商界負擔,如果處理不善,這反過來會增加裁員壓力。若要真正改善勞工待遇,同時又減低商界負擔,根本之道還在於刺激經濟復蘇,讓勞資雙方共同分享發展紅利。
無可否認,勞資關係永遠存在難以化解的張力,以致最低工資委員會每次檢討最低工資水平時,雙方觀點總是大相徑庭:勞方認為40元水平時薪僅能勉強追及通脹,無法明顯改善打工仔的生活,他們主張應該全面檢討最低工資的釐定機制,並盡快將現時「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資方則擔心上調最低工資會帶來漣漪效應,令不同行業的員工都期望加薪,最終導致經營成本大增,不利整體經濟復蘇。
勞資之間存在矛盾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妥協,爭取更好的平衡,從而既保障勞工權益,又照顧商家實際承擔能力。如今最低工資有望上調,某程度上就反映了雙方妥協的成果。其實,勞資共坐一條船,雙方是一體的,只要打工仔獲得更好待遇,他們對公司的向心力會更大,最終令資方獲益,達致雙贏。
須要指出的是,改善勞工待遇並非只得上調最低工資一途,更有效的根本辦法還是催谷經濟,即先將經濟蛋糕做大,再將蛋糕分好,讓打工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所得益。
自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百業蕭條,曾經發生結業潮和裁員潮。惟最近數月疫情平穩受控,特區政府因應最新發展,為推動社會經濟復常而多措並舉,並取得明顯成效。例如當局10月6日起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容許食肆每枱人數從8人增至12人,酒吧每枱放寬至6人,婚宴上限增至240人,為零售市道注入一劑強心針。在這個基礎上,當局昨再宣布下周四起餐飲等處所可現場表演,限聚令亦有機會放寬至12人。對於中小微企而言,這些措施再加上消費券刺激,必定有助增加人流、促進消費、推高營業額。
當然,單靠香港「內循環」遠遠不夠。正如許多業界人士所指,香港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客源不足。在生意額不夠的情況下,企業並不需要太多人手,導致許多打工仔仍然失業或就業不足。當前,政府最迫切的任務是繼續做好控疫工作,爭取早日全面恢復和內地的免檢疫通關,為香港引入更多活水。只要爭取到通關,便可充分釋放香港經濟的發展活力。而一旦業界有了經濟向好的預期,自然就有更大動機招聘更多人手,打工仔必因此受惠。試想,如果香港經濟強勁反彈,欣欣向榮,打工仔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還有誰會糾纏最低工資會否增加一兩元?
香港商報評論員 林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