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丨茅洲河,水流悠悠漁火點點

港深地名故事丨茅洲河,水流悠悠漁火點點

責任編輯:高心雲 2022-10-24 15:35:58 來源:中國藝術報

    茅洲河不大,可頗有特色;茅洲河不長,主幹流卻逶迤47公里,居深圳市河流之冠。(見寶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寶安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03頁)

    數百年來,茅洲河河寬水深,清澈豐盈,帆影穿梭,漁火點點。茅洲河兩岸的良田,稻浪滾滾,五穀飄香。可是,這條美麗的河流,曾經一度被野蠻生長的工業廠房「鵲巢鳩佔」,污排黑染,魚蝦絕滅。幸虧人們及時猛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過兩岸人民近年不懈的整治,茅洲河秒變為清流魚歡、船隻游弋、柳拂堤蔭、鳥語花香的景象。她,又存住了百年「魚米之鄉」的鄉土標誌。

    有人說,茅洲河的特色,在於它是東莞和深圳寶安的界河,故名「東寶河」。這話只說對了一半。人們把寶安松崗街道與東莞長安鎮交界僅長10.2公里的「界河」說成茅洲河,則是近些年的一個誤會。有關部門為了方便整治這條由5個河段連成的「界河」,將之統稱為「茅洲河」。說實在,以前的茅洲河,沒有現在的長。據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安縣志·卷之四·山水略》載:「茅洲河,在縣西四十里,發源大頭崗、鳳凰岩諸處,至新橋之北十里許合流,經茅洲墟,入合瀾海。」換句話說,古代的茅洲河,發源在寶安福永的鳳凰山和沙井北面的大頭崗,這兩股水在新橋村合流,經茅洲墟再流入茅洲河,入珠江口合瀾海。

    實際上,比茅洲河更長的是發源於石岩街道的陽台山、大平嶂山、蓮花徑等地,經寶安的燕川、塘下涌及東莞長安鎮的涌頭、周山,又從松崗街道碧頭村,流向沙井街道民主村入海的一條河流。這條河流在新安縣古志裏被稱作「碧頭河」。這條古碧頭河,才是今天真正約定俗成的「茅洲河」。它由大陂河、洋涌河、茅洲河、松崗河和東寶河5條河段(或支流)組成,幾乎流經深圳半個西北部。上游的大陂河,從石岩街道流向公明街道、燕羅街道,這段河流沙底水淺,無通航能力;水流往下的洋涌河、茅洲河、松崗河和東寶河,漲潮時河寬80至100米,水深5米,可通航百噸船隻;至中下游的東莞長安鎮霄邊渡口到珠江口礬石水道的交椅灣河段,更是河深面闊, 200噸船隻可直通香港、南頭、東莞、廣州。古代的鹽船、漁船和商貿貨船,在這條黃金水路繁榮了一方經濟。明朝成化年間,當地詩人曾賦詩讚曰:「漁舟不辨蘆花渚,鷗侶難尋杜若洲。一陣狂風忽吹散,長江依舊水悠悠。」

    自古茅洲河這支悠悠的「江水」,風雨漁火長明,逐浪漁舟不歇。一千多年前,沿河兩岸的先民依水立村卜居。據《靖康譜》載:宋開寶五年(972年),長安、松崗、沙井一帶設靖康鹽場,迤邐數十里,「民以利漁、灶鹽、採莞草為生」。

    靖康地區多部族譜家乘顯示,南宋時期,一支蕭氏祖先從河南輾轉到廣東南雄珠璣巷,再南下東莞霄邊,明萬曆年間遷至松崗江邊定居,因靠近珠江而取名江邊村。距離洋涌河霄邊渡口不遠的沙浦村蔡氏始祖蔡安,乃宋國子監助教,官於南雄,家於南雄柯樹下珠璣巷,後由珠璣巷遷東莞靖康場。蔡氏九世祖蔡法俊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自靖康大井(長安)遷入松崗沙浦立村,為該村開基祖先。與長安鎮涌頭村相鄰的松崗街道塘下涌村,該村黃氏先祖黃龍崖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遷至洋涌河邊開村立業。明建文二年(1400年),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今江西新幹縣)的江納流,職授鹽使司到歸德鹽場上任,後購置土地七頃有餘,建起數十間房屋,後來逐漸發展成人口興旺的步涌村。

微信图片_20221024210503.jpg

    清乾隆三年(1738年),靖康鹽場併入歸德鹽場,松崗、沙井、長安一帶同屬一個行政區域。茅洲河(準確地說是古碧頭河)兩岸的鄉民,同飲一河水、同耕一沙田、同養一井蠔、同曬一池鹽;同樣信奉觀音、北帝、關公爺,同樣拜祭天后廟、楊侯古寺和玄壇古廟;逢年過節,各鄉舞醒獅,各村扒龍舟,互吃龍船飯;元宵上燈、清明祭祖、中秋拜月、重陽登高、春節同享盆菜(長安鎮一帶吃盤菜),方圓數十里,風俗習慣相同,人文品格無異。

    茅洲河歷史悠久,民間傳說自然不少。由陽台山發源,奔向下游的河水落差達480多米,大陂河至洋涌河的河水十分湍急,加上上溯海潮的頂托,洪澇雨災頻頻發生。光明區公明街道水貝村(今為上村、下村),古代該村湧現出一位懲治大陂河河妖的女英雄,這位捨己為民的女子陳端和,後來被老百姓尊奉為「陳仙姑」,興建仙姑祠祭祀。2007年,這則典型的民間口頭文學被列入深圳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明清時期,至民國年間的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松崗、長安一帶流傳着許多當地人民反嚴苛賦稅、反鹽霸漁霸和地主惡霸欺壓的鬥爭故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1924年至1928年,中共廣東區委派遣共產黨員在松崗、沙井、長安一帶,建立地下黨組織,秘密發展黨員,開展農民運動,組織三次農民武裝暴動,革命烽火燃遍東寶地區,直到後來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了偉大貢獻。

    革命的火把一代代相傳,象徵革命精神的漁火,在茅洲河兩岸人民的心中永遠點亮。

    時光流轉至今,褪去戰爭硝煙的茅洲河不斷蛻變。地緣相近、文化同源的松崗和長安,自2019年開始在組織共建、經濟共促、文化共榮、交通共暢、社區共進等十大領域攜手結對,成果喜人。

    時序更迭,茅洲河依舊汩汩流淌,在兩地之間蜿蜒前行,日復一日,永不停歇。

    作者 廖虹雷 深圳市地名學會理事、深圳市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原會長、民俗文化學者


1665384077205553.jpg

責任編輯:高心雲 港深地名故事丨茅洲河,水流悠悠漁火點點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