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
香港邁向「由治及興」的新時代,融入大灣區發展是成敗的關鍵。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得最快,開放程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建成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城市群,具備與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相類似的特點,足以發展出一個中國式現代化大灣區。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由中央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2017年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2019年中央出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並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未來發展至為重要,但是,直至今日,社會上對大灣區建設的認識仍然不足,這種狀況,將會對香港融入大灣區建設構成較大的影響,拖慢進度,值得政府重視。
近日,社會上圍繞大灣區建設出現了一些討論。一種觀點認為,大灣區的發展重點在找到自己城市的發展機遇,而非將一部分人(主要指年輕人)「送去」大灣區。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無人要將香港人「送去」大灣區,但香港人必須知道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事業發展機遇,而且要破除偏見。
這兩種觀點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過,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其實都不符合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思維,不論是要將一部分人「送去」大灣區內地城市,還是要讓更多人主動要求去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都是將香港與大灣區內其餘9個廣東省的城市分隔而非融合的思維模式。
筆者認為,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首先要打破舊有的觀念,應該將大灣區內「9+2」城市群,8000多萬人口的廣大市場,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16688億美元的地區生產總值的經濟規模視為一個整體,從中去思考香港的發展,以及破解各種經濟民生難題的方案。
港宜成為灣區發展「引路人」
從目前的情況看,上至香港特區政府,下至社會普通市民,尚未能打破舊有思維,真正將大灣區視為一個整體,去思考香港未來的發展路向,而在這方面,深圳等城市明顯走在香港前面。
舉一個例子,一位重量級的建制人士不久前到新界北沙頭角邊境區考察後,曾慨嘆香港的新界北發展「被規劃」了。原因就是香港在規劃新界北的發展時,未能夠從大灣區整體的發展需要去思考,只局限於香港本地的情況,落後於形勢,而深圳、廣東省卻走在前面,以整體發展的大格局,引領了整個區域的發展,香港因為觀念落後,最終失去了引領的能力,只能配合。
另一個例子,香港剛剛成功舉辦「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向世界釋放出「香港回來了」,重回國際金融舞台的信號。峰會取得了成功,向世界展示了香港金融業堅實的基礎實力,以及中央對香港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強大支持力量。但美中不足的是,這次峰會如能站在大灣區整體發展的高度,向世界展示出的將是另一幅更具說服力的畫面。大灣區既有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也有深圳這個內地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兩者相加,整體的規模和實力,相信全世界都不能輕視,對全球金融業界更具吸引力。
香港如果能夠將大灣區發展視為一個整體,在思考未來發展戰略,以及各種政策措施時,若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以香港作為大灣區內最先發展起來的國際化大都市的領先優勢,引領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必能為香港未來創造更多機遇。同樣,如能將大灣區視為一個整體,把一些香港很難解決的經濟民生難點問題,放在大灣區的整體內去解決,就會豁然開朗。香港的年輕人如能放寬視野,從整個大灣區看個人的發展,也將找到更多的機遇,更能實現個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