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碳中和技術院士論壇於第24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開幕首日在深圳會展中心開講。約200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企業的代表參加了線下活動,105.24萬人觀看了線上直播。
「此次院士論壇聚焦碳中和技術,希望通過探討前沿焦點與創新發展,給大家帶來新的啟發。」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表示,深圳先進院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成立了碳中和技術研究所,通過充分發揮學科交叉與人才隊伍優勢、聚焦突破核心共性技術、以源頭創新為產業賦能等,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論壇特邀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前校長、深圳大學講席教授謝和平,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王海江作主題報告,分別就不同的碳中和技術領域進展作了精彩分享。
張濤作了題為《科技創新支撐碳中和》的主題報告。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而在當下,碳中和已經成為後疫情時代全球最為關注的議題,我國也逐漸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張濤表示,我國實現碳中和,需要從生產端、消費端、固碳端「三端」發力,通過發展能源生產端的光伏、風電、儲能以及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等技術來構建多能融合的新型能源系統,並發展能源消費端的低碳流程再造、化工減碳等技術和固碳端的生態系統固碳、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等技術,進一步實現從控碳到減碳、低碳再到碳中和的「四步走」。
謝和平作了題為《碳中和——應以技術突破作為核心變量》的主題報告。他表示,碳中和已經列入我國的國家重大戰略,碳中和發展道路一定要以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為第一要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方式為路徑,以科技進步和技術突破為核心變量。
具體來說,要實現碳中和,就應該發展新原理、新技術,比如CCUS技術(CO2電化學捕集新技術、CO2礦化發電顛覆性技術)、零碳排放能源技術(零碳排放的直接煤固體燃料電池發電新技術、海水直接制氫新技術、空氣直接電解制氫原理與技術、中低溫地熱發電未來技術)、負碳碳匯技術(空氣C02直接捕集負碳技術、複合基硬地綠化植被和負碳技術)。
王海江作了題為《「雙碳」目標下氫能應該如何發展》的主題報告。他認為,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改變當前的能源結構,而要改變能源結構,就要改變能源的使用工具與方式。基於能源使用正在逐漸朝電器化、電動化方向發展,且氫能在車輛電動化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的事實,與氫能所具備的長時間、大規模儲能和氫—電高效轉化等特點,他指出,氫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因此要大力發展氫能。
王海江說,推動氫能產業的發展,須從以下這些方面進行,即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選擇合適的應用場景,堅持政府主導、政策引領、頂層設計,建立氫燃料基礎設施,把握好技術發展路線,解決關鍵材料與關鍵技術問題,放眼未來,堅持技術重於數量,以及把握正確的盈利模式。
據了解,院士論壇自2006年開始在高交會上舉辦以來,已經連續舉辦了16年,成為了高交會的特色品牌活動和我國論道前沿科技的高水平學術活動。論壇主題緊跟時代步伐,聚焦前沿科技,話題從科研到產業、從創新到創業、從智能技術到生命健康,累計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IEEE會士、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等超60人參與演講或討論。
另據了解,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學(籌)承辦,深圳中國科學院院士活動基地、深圳中國工程院院士活動基地協辦。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先進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所長成會明主持。(記者 林麗青 通訊員 王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