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兩電昨宣布,明年起調高電費,與本月相比,中電和港燈分別加價6.4%和5.5%,按年比則約20%和45%,幅度不可謂不高。能源價格上升,乃大勢所向;發電成本增加,電費水漲船高,大家早有心理預期,只能無奈接受。惟政府要致力減壓,紓解漲價對民生經濟的影響;大企業亦要平衡合理需要和市民負擔,體現應有的社會責任。
香港已訂出到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的目標,發電作為最大的碳排放源,單是增加成本較高的潔淨能源發電比重,在2035年不再使用煤電、在2050年前淨零發電,已意味未來電費無可避免上升。再加上國際能源價格大幅飆升,各地電費都隨之大漲,本港實不可能獨善其身,尤其兩電電費由「基本電價」與因應國際價格浮動的「燃料調整費」組成,電費漲已屬預料之內,只差在具體漲幅多高而已。
比較起來,本港電費加幅已相對溫和。英國第四季的家庭能源收費上限,便按季勁飆80%,相當於每家一年最多要交3.3萬港元電費。至於法國,核電廠因旱季缺水停運,電費按年加幅更達5倍,以致需向德國購買電力。民眾叫苦連天,不少耗電量大的企業且因成本大漲索性關門甚至結業。當地政府不得不引入激進政策應對。英國最新做法是既為住戶提供補貼,又制訂收費上限,還向油企加徵暴利稅,但其電費上限仍較香港貴約一倍,坊間指支援只屬杯水車薪。德法不單補貼電價、制訂價格上限,還把發電廠國有化,但電費依然比香港高。
香港並無必要效法彼岸做法。病重才要落重藥,而香港電費相對較低,且有多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紓解民困。其一是政府把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表示,當局已跟兩電多番磋商,順利把來年電費加幅遏低,而電費調整亦要通過行會立會審議。其二是電費穩定基金。基金定位猶如積穀防饑,用作緩和電費上調壓力,兩電今次就同意動用基金約19億元來穩定電價。其三是燃料價格調整條款帳。其功能跟電費穩定基金相若,兩電合共承擔約40億元巨額負結餘,變相為市民墊支燃料費。其四是預算案電費補貼。最新一輪剛於今年6月開始,會連續11個月向電力住宅用戶戶口注資,這某程度已因能源漲價而預早紓減民困。此外當然還有利潤管制協議。雖然8%准許利潤一直非議不少,但今次國際能源危機下不少地方出現電廠倒閉、住戶停電等問題,證明協議有助確保電廠的可持續經營和本港電力供應穩定,而超過准許利潤的收入淨額亦會撥入電費穩定基金。與此同時,隨着ESG企業責任愈來愈受重視,兩電亦宜主動回饋社會,作為紓解民困的一個因子。值得肯定和鼓勵的是,兩電均向低用電量用戶提供特別節能回扣和電費補助,推動節能並獎賞市民。日前中電還向長者、低收入家庭、殘疾人士、劏房戶提供資助等,涉款以億元計。
今次電價加幅不小,為了減輕基層市民以至中小企壓力,當局應研究政策措施,提供更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支援。價格最忌大上大落,在電價長遠勢續上漲的宏觀大環境下,有關方面宜想方設法盡量壓平加價曲線,好讓市民能承受電費上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