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輔仁大學兩岸關係學暨國際關係學教授 潘錫堂
日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藉出席在泰國曼谷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之便,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進行首次的面對面會談,無論對中日關係、台海情勢或習近平的「大國外交」,均深具重要意涵。這場事隔三年的中日領導人峰會,受到國際高度關注。而「習岸會」最引人關注的是,中日重返「擱置爭議、合作優先」的軌道,堪稱體現了中美「習拜會」對區域和平穩定的正面意涵及其外溢效應。
事實上,二戰後日本外交路線以美國為馬首是瞻,甚至還進而「超越」以體現「美日同盟」外交路線的一致性。21世紀以來,隨着美國視中國為首要競爭對手,奧巴馬政府後期重返亞太,使得美國朝野的對中戰略也隨之出現轉向,日本從中嗅出重要信號,因而日中關係不僅長期維持「政冷經熱」局面,有時也在釣魚台、台海等議題上爆發尖銳摩擦。
自首相岸田文雄上台以來,日本外交路線又再度追隨美國,不僅在新疆、人權等議題上完全配合美方抨擊的攻勢,也傾力在台海和平穩定議題上與美國勾連,甚至還在科技產業鏈等領域批評中國。由此可見,岸田政府對中國將更加強硬、「聯美抗中」也將更頻繁,復以自民黨贏得國會選舉,岸田穩住權力根基,使得各界對「美日同盟」抗衡中國的緊張情勢憂心忡忡。
「習岸會」積極進取
然而,在中共二十大後,習近平藉由在東南亞舉行的多邊峰會,重啟「大國外交」,除了中美「習拜會」堪稱重中之重外,中日「習岸會」也成為另一亮點,這兩場領導人會談,「台灣問題」都成了焦點。為了避免中、美競爭或中、日爭端激化導致衝突,中國對美、日外交傾力夯實漸趨遭美、日掏空的一中政策。尤其在「習岸會」中,習近平提醒岸田,對「台灣問題」須重信守諾、妥善處之;岸田則強調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所做出的承諾並無任何改變,雙方「各自表述」。
尤有甚者,中日透過「習岸會」仍然難能可貴地就穩定及發展雙邊關係達成五項共識,首要即是「共同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踐行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此為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的政治基礎,不容動搖。雙方也同意,因新冠疫情而中斷的外長互訪應恢復,期盼能為未來習近平與岸田互訪創造條件。由此體現出「習岸會」的積極正面意涵有二:一是中日雙方均強調兩國交流的重要性,並在經濟、環保、醫療等領域達成具體合作的方向,至於各自政治原則的堅持與分歧,皆很有默契地「點到為止」;二是「習岸會」達成五項共識,中日在重啟既有經貿人文對話的基礎上,進而提出「開通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直通電話」,可見顯然比「習拜會」敲定恢復中美財金、氣候協商機制,更為「積極進取」。
中日合作潛力極大
再進一步言,習近平的「大國外交」着眼於打破集團式的「對抗」,因此中美競爭不應該是國際社會「冷戰」的再現,「美日同盟」也並非旨在戰略安全上圍堵中國。換言之,習近平、拜登均不樂見中、美兩強的「激烈競爭」演變為「衝突」,亟須建構中美交往的新框架;而岸田在外交上為日本的利益考量,必須跟上拜登對華外交的步伐,延續「習拜會」的關鍵詞「避免衝突及保持溝通」,用以緩解中、日之間的矛盾,引導兩國關係重返正軌。更何況,中、日雙方經濟相互依存度極高,日本在新冠疫情後的經濟重振亟需中國,而中國經濟的技術創新亦需借鏡日本,無怪乎,岸田坦言,中日合作擁有極大潛力。
總之,中、日在地緣政治上確實存在結構性的競爭關係,但彼此應該「和而不同」。一向敏銳的日本政府,從近期的中美關係回穩、回暖之中再次嗅到了轉向調整的信號,尤其「習拜會」的外溢效應,正悄悄改變亞太地區的政治氛圍。「習岸會」的順利舉行無疑是一個好兆頭,可視為重啟中、日兩國人民全方位交流交往,並重新建構兩國社會彼此「正面好印象」的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