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自德國總理朔爾茨2022年11月4日訪問中國以來,短短一個月,中國與歐盟及其重要成員國展開頻密的面對面領袖外交。這在一定程度上同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緩和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反映歐盟主動改善對華關係。
中國政府對歐盟的態度是一貫的。11月4日在與朔爾茨會晤時,習近平主席重申── 「中方始終視歐洲為全面戰略夥伴,支持歐盟戰略自主,希望歐洲穩定繁榮,堅持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形勢越是複雜困難,中歐就越要堅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對話合作。中方願同德方、歐方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合作,圍繞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同樣的觀點,習近平11月中旬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印尼峇里島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泰國曼谷非正式會議期間與法國、意大利等歐盟其他成員國領袖會晤時,都予以強調。
中國對歐盟的態度是一貫而明確的,也有能力展現。問題在於歐盟如何處理下列三方面關係。
一是歐盟對中國的立場是基於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本質的正確判斷抑或基於歐盟經濟利益?
11月21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出席德媒《南德意志報》主辦的經濟論壇,談他訪問中國、出席二十國領導人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以及訪問越南、新加坡的體會。朔爾茨明確表示, 「世界正在日益多極化並發生根本性的結構重組」 ,歐洲和北美國家能夠享受 「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 的美好時光已一去不復返。
歐盟對華關係利益至上
朔爾茨這番話,是關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本質是全球重心由西方(歐美)向東方(亞洲)轉移的認識。然而,這樣的認識對於朔爾茨來說是新的,就歐盟而言更是遠未達至共識。無論德國、法國還是歐洲委員會,更多是為經濟利益而改善對華關係。
二是歐盟能否在中美之間建立相對獨立的定位抑或以改善對華關係作為向美國謀取利益的籌碼?
無論德法還是歐盟,都對美國 2022年8月出台的《通脹削減法案》很不滿。該法案提供高額補貼吸引全球企業流向美國。尤其,美國政府在為本土電動車產業提供高額補貼的同時,將進口電動汽車排除在補貼名單外,企圖大幅提高美國對新能源和電動汽車產業的吸引力。10月美國又推出一系列新規,禁止將使用美國設備製造的某些晶片銷售給中國。荷蘭的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公司是歐洲少數幾家能主導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的公司之一。荷蘭外貿與發展合作大臣施賴納馬赫爾 11月19日稱,美國不應指望荷蘭毫無疑問地採取其對中國出口限制的做法,「荷蘭不會一比一照搬美國(對華出口)的措施」 。
法國總統馬克龍11月底、12月初訪美。路透社11月25日引述匿名法國外交官稱馬克龍會對拜登總統說, 「你不能既要求我們在中國問題上幫你,又對我們實施通脹法案」 。若真如此,法國則是以中國做籌碼與美國談判。
歐盟對中態度搖擺不定
三是歐盟如何協調其稱中國為 「系統性對手」 與經濟合作夥伴之間矛盾?
2019年3月12日歐洲委員會發表關於對華關係報告,首次稱中國為 「系統性對手」 ,標誌着歐盟放棄之前與中方共同達成的關於中歐是全面戰略夥伴的定位。從此,歐盟對華態度轉差,在新疆、台灣、香港等問題上追隨美國干預中國內政。
2022年11月22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參加歐洲議會對華關係辯論時稱 「我們和中國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對民主和人權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追求不同的治理模式,對多邊主義有不同的願景,這並不是一個秘密。但這些差異不應該、也不會阻止我們相互接觸。」 「與中方的溝通渠道必須保持暢通。就連美國都沒說要與中國經濟脫鉤,我們也不會。」 這番話,表露歐盟企圖在對華關係上把握政治、意識形態與經貿之間的平衡。但是,仍同中方所秉承的視歐盟為全面戰略夥伴,不在一個頻道上。由於上述三方面問題,中歐關係的未來仍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