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的誕生是怎樣的?燒水沖泡,仰頭入肚。
一杯禪茶的誕生是怎樣的?以茶見我,以我觀茶。
徑山禪茶 體味生命的狀態
徑山禪茶,最早起源於唐天寶年間的徑山萬壽禪寺,由法欽禪師創建並開山種茶,《餘杭縣誌》記載,「法欽禪師曾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茶聖」陸羽曾遍品天下名茶,慕名來到徑山後,登時被徑山茶所折服,於是在此隱居,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巨著《茶經》。
宋代時徑山茶被譽為「龍井天目」,意為兼有龍井和天目茶之美。由於徑山茶主要在寺院周邊種植,產量有限因而十分珍貴,被譽為「貢茶」。
作為剛剛申遺成功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部分,徑山茶宴的神秘面紗得以在大眾視野中揭開。徑山茶宴的主泡定賢法師表示:「這種喝茶方式是推動茶文化的發展,關鍵還是在於生命的繼承、文化的傳承。人要回歸質樸,通過喝茶了解你自己,把握生命的狀態,再喝這杯茶,你詮釋的就是生命的探知,是生命的終極意義。」
徑山寺方賢法師向《香港商報》記者講述徑山茶文化
要達到「禪茶就是我,我就是禪茶」的境界,也非普通人所能及,「願將徑山一盞茶,化雲化雨沃枯田。」這就是佛法普濟眾生的目的,也就是人民至上,天下大同。
徑山茶是日本禪茶的宗源。宋嘉熙元年起,圓爾辨圓在徑山寺第34代十方住持無淮師範處修習禪法。圓爾辯圓回國時帶了徑山茶的種子在家鄉靜岡縣栽種,如今靜岡茶的產量占日本全國茶產量的一半以上,是茶葉消費的龍頭。靜岡縣茶業人士在每年新茶上市時還要祭拜圓爾辨圓,祭拜徑山寺。
元清時期因戰亂影響,徑山寺受重創,徑山茶也幾近沒落。直到改革開放後,在政府的扶持下,徑山茶才逐漸復蘇,在1998年3月成立了徑山茶行業協會。2010年4月,徑山禪寺成立「徑山禪茶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5月,以徑山禪寺為傳承的「徑山茶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11月29日,以徑山茶宴為重要成分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茶百戲:中式的拉花藝術
如今咖啡拉花十分普遍,但早在唐朝時期,就有在茶上繪畫的技藝了。《清異錄》記載:「茶至盛唐始。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魚蟲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茶筅,是點茶的主要工具,點茶時用茶筅快速擊拂,使之產生沫浡。
對於點茶這一方式,大眾還是比較陌生的。茶筅製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陳金信表示,茶百戲其實就是咖啡拉花的前身,茶筅的製作「十八道工藝,一定要純手工,才能達到工藝的頂峰。一個竹子看着很簡單,從選材上講究就非常大,一般我會選擇海拔五百米以上的金竹來做。」
陳金信的茶筅製作非遺工坊
前段時間的爆款電視劇《夢華錄》就對宋代點茶進行了還原。陳金信對此也有關注,「點茶點得好的話,沫浡點得很厚很細密,口感很綿密,甚至想嚼兩下,是真的有吃的感覺,所以宋代也叫吃茶。」
對於茶筅技藝的傳承,陳金信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整個茶筅,一根竹子要做到這種狀態你可能需要八到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做好,這樣效率就很低。我現在將十八道工藝分給五個人來做,不斷反覆做自己的步驟,這樣產能就會高一些。」
茶筅的彎曲、厚薄乃至火烤的力度,都是需要人為考慮的。「這個非常費工夫,有的完全要靠火烤的,像我正在做的這個,完全手工一個就要拉二十下。如果技術不到位的話,可能就是兩邊彎曲了,但是中間還是只直挺挺的,幅度不一致呢,它看上去就不完美。」
徑山茶村:茶文化產業鏈的延伸
走入徑山茶村,能感受到迎面而來的特色茶文化。村口的大茶壺,寫有「茶」字的燈籠,路上隨處可見「茶小僧」的佇立。而村里也有專門售賣徑山茶、茶具甚至護膚品等周邊的專營店。
依托源遠流長的徑山茶文化,徑山茶村發展出了第一、二、三產業結合的特色發展,其中最出彩的要數宴茶·徑山築的掌櫃周穎。
周穎的父親周方林是徑山茶炒制技藝省級非遺唯一傳承人,深耕炒茶四十多年。大學畢業後,周穎回到老家徑山茶村,和父親一起經營家裏的茶山和茶廠,而她的徑山茶主題民宿也辦得有聲有色,很多人慕名而來,體驗徑山茶餐、打坐等等。像今年很火爆的圍爐煮茶,周穎表示早在2019年底民宿就推出了這項服務,可以說是走在了時代前列。實際上徑山茶村原本就有着圍爐煮茶的習俗,也叫「茶湯會」,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聊天敘舊,看似很多新潮的風向其實都是傳統的再生。同時周穎還在網上運營「茶仙子直播間」,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將徑山茶文化推廣到全國人民面前。
周穎的「茶仙子」直播間
徑山茶宴的申遺,對大眾來說是一次新鮮事物的露面,而對於徑山茶文化的傳承,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讓更多的人知道徑山茶、了解徑山茶、甚至愛上徑山茶,才是使其生生不息延續下去的秘訣,達到「禪茶一味」的精神境界,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才是徑山茶存在和延續的意義。(趙若涵 徐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