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月份出口按年暴瀉24.1%,不單創出疫情以來最差,跌幅且是自1954年以來最大,情況令人咋舌。另外同期進口亦跌
20.3%,創出2009年以來最多。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出口表現短期內將繼續面對巨大挑戰,其中先進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將進一步遏抑需求,惟近期內地放寬跨境陸路運輸限制,則可能抵銷部分壓力。
其實,上月出入口跌幅驚人,很大程度是受高基數效應所致。因疫情關係,全球貿易往來一度出現嚴重「供應鏈干擾」 問題;及至去年,疫情影響不及初期嚴峻,市場開始積極補充庫存,包括因懼怕供應鏈再現混亂,而補充比平時更多的額外庫存。
查反映全球貿易景氣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去年第四季便一度高逾5500點,而最新則跌至1500點水平,上月更低至1100點左右。香港去年11月的出入口貨值,分別有約4740億和4860億元,這較疫情前即 2019 年同期的 3850 億和 3590 億元還要多;由是觀之,上月分別錄得的3870億和3600億元,撇除去年的高基數考慮,實質是回復到疫情前的基準。
然而,外圍環境不明朗,高通脹、加息潮均利淡需求,單是電費大漲已大損購買力了,市場且還預期,美歐經濟明年勢陷衰退,這意味着外需不振將持續一段不短時間。波羅的海指數暴瀉,即使在供應鏈問題顯著紓緩,及聖誕新年前夕的旺季亦如是,正正透視了全球貿易有多疲弱。雪上加霜的是,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升溫,去全球化及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也給疫後經濟復常蒙上極大陰影,相關負面損害已開始浮現。中國作為出口大國,以美元計今年首11月仍增9%,但到11月份卻跌8.7%;至於美國、德國的10月份出口按月也錄跌幅,新加坡10月和11月份亦連跌兩月。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難免會受外圍因素拖累。
香港與內地通關在即,兩地並在近期大幅優化抗疫措施,肯定會為貿易市道注入新的動能。過於嚴格的檢疫要求頗大程度窒礙了兩地貿易往來,跨境陸路貨運受阻便令不少司機手停口停,連帶香港作為國家聯繫國際的橋樑角色亦見減弱,不少內地廠商均不再經過香港轉口。其中,按運輸方式劃分,11月份陸路進口貨值只有1258億元,不單按年急挫近 40%,亦較疫情前約 1500 億至 1600 億元少;反之,透過空運、海運的進口貨值,則與疫情前差別不大,而河運更是翻倍增加,當中分別充分凸顯了兩地無法如常通關,對香港的貿易運作及轉口生意構成多大打擊。慶幸的是,兩地全面通關指日可待,縱然正面刺激未必即時浮現,因為下月就是春節長假;但中長期來說,香港與內地陸路運輸得以復常,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融入國內國外雙循環,肯定有利帶動香港的出入口需求上升。
始終,香港和內地的優化抗疫因素,意味兩地經濟最壞時刻已過,並將成為未來支持經濟增長的重要新力量。當然,外圍不振仍將令香港經濟承壓,來年經貿環境仍存重大不確定性,有關方面必須繼續密切注視市況,視情況加推穩外貿措施,以促使進出口穩步復蘇。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