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8點25分,就讀於香港路德會呂祥光小學五年級的郝儷雯,會準時坐在深圳家裏的電腦前,開始一天的課程。這樣雷打不動的生活,郝儷雯過了整整三年。
按照往常,這個時間她應該在媽媽的陪伴下,在陸路口岸完成過關程序後,登上等候在外的校巴,與其他跨境學生一起駛往校園。
根據官方統計,在2021至2022學年,像郝儷雯這樣就讀香港幼兒園及中小學但居於內地的學生逾1.8萬名。
郝儷雯有着頗長跨境學童的生涯,從幼兒園中班起,她便跟隨媽媽從北京千里迢迢來到深圳,併入讀香港學校。然而這樣的跨境讀書生活隨着疫情突襲戛然而止,只剩下眼前的一方屏幕。
據郝儷雯媽媽說,儘管老師們都很關心跨境學生,也會通過微信和電子郵件保持聯絡,但是難免在發放學習資料和課本、遞交作業和批改等方面存在延遲,「有時候明天要上課,但是課本還沒拿到;或者孩子寫完作業交給老師,但是老師忙得忘記批改。」這些都難免導致學習進度的滯後,於是學習成績曾經優異的郝儷雯便掉了隊。
對於郝儷雯而言,在這三年裏如影隨形的還有孤獨。學校每年都會分班,「五年級的很多同學、老師我都不太認識了。」將這種仿佛「局外人」的感受更具象化和放大的是體育課,「老師和同學們會下去到操場,但屏幕上我看不到他們,只有老師放的視頻,講解本節課知識和技巧。」郝儷雯說,那個時候就像一個人留在教室里,空蕩蕩的。
郝儷雯媽媽每天看着女兒孤獨地坐在電腦前上課,「確實很艱難,跟老師互動不了,跟同學玩不了,在她這樣的花季年華,沒有校園生活,失去得太多了。」說到這裏,她不禁潸然淚下。
為了給孩子一個愉快的童年,郝儷雯媽媽給女兒在深圳報讀了很多興趣班,以彌補女兒缺少同學玩耍的缺憾,「讓她放鬆、調節一下。」
過去三年間,郝儷雯媽媽也曾數次動搖,是否要像一些家長一樣將女兒轉學回來深圳,「我們家長經常聊天,大家都很焦慮,一些人已經放棄了,讓孩子轉學回深圳。」然而這同樣帶來課程銜接、學習進度是否能跟上等一系列問題。權衡利弊後,郝儷雯媽媽下定決心,再等一等。
回想那段日子,「真不知道怎麼熬過來的。」而眼前即將於7月到來的呈分試(決定能否選入優秀中學的系列考試),又像一座大山壓在眼前。
所幸時隔三年,香港與內地終於恢復了兩地人員正常往來。按照最新「通關」安排,跨境學童春節後將恢復來港上課。學校也已發布通知,讓跨境學生盡快辦理出入境手續,做好準備。「我那天看到消息真的很激動,我就希望趕緊讓孩子能夠上學,孩子欠缺的確實太多了。」一心陪讀的郝儷雯媽媽在苦守三年後,終於盼到了破曉。
郝儷雯也很興奮,返港後她最想做的就是先跟新同學們認識一下,交個朋友。她記得學校4樓有一個花園,裏面有些花花草草,還有很多長椅長凳,過去她常與朋友們在那裏玩,或許下一回再去那裏是帶着結識的新朋友們。她也想再買兩串魚蛋吃,那是一直讓她牽念的港式味道。(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