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7日發布公告顯示,馬雲及其一致行動人的投票權由此前的53.46%,調整為包括馬雲、螞蟻高管、員工代表等在內的10名自然人分別獨立行使股份表決權。這意味着調整之後,馬雲的表決權下降到6.208%。螞蟻集團不再有實際控制人。
中新社旗下《中國新聞周刊》最新一期關注螞蟻集團整改新進展。除馬雲不再實際控制螞蟻集團,去年末以185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資落地的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螞蟻消金」)也頗受關注。
自2020年暫緩上市後,螞蟻集團走上整改之路。據中國金融管理部門與其溝通的方案,整改內容共包括5個方面:糾正支付業務不正當競爭行為;打破信息壟斷;螞蟻集團整體申設為金融控股公司;嚴格落實審慎監管要求;管控重要基金產品流動性風險。
2021年11月,螞蟻集團將旗下的「花唄」和「借唄」隔離為螞蟻消費金融旗下信貸產品,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發放的消費信貸品牌隔離為「信用貸」和「信用購」。螞蟻消金於2021年6月3日獲批開業,注資本金為80億元。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注意到,相比螞蟻消金開業半年後的增資擴股方案,此次認購的股東發生重大變化。本次增資的七家認購方中,兩家國資背景企業中國信達、渝富資本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杭金數科、傳化智聯、農信集團三家企業。據了解,此次增資後的第二大股東——杭金數科實控人為杭州市人民政府。而農信集團的實控人為重慶市供銷合作總社。
至此,螞蟻消金股東增至12家。螞蟻集團仍是大股東,出資比例50%,持股比例保持不變。其中10家股東的出資比例均在10%以下,包括南洋商業銀行有限公司、舜宇光學、魚躍醫療等。
一些市場人士擔憂,185億元的資本金能否支撐螞蟻消金龐大的信貸規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濤認為,消費金融公司增資的核心,主要為解決槓桿率的問題。如果槓桿率太小,螞蟻消金無法承接原本兩家小貸公司龐大的信貸業務規模。但從監管的角度來講,目前的核心目的是要控制規模,穩健發展。「這是個持續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增資過大,其實並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從此前「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野蠻生長」到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兩年間,隨着平台企業整改工作有序推進,政策重心也相應動態調整,數字經濟也擁有了更多發展可能。
資深分析人士楊天(化名)認為,近期政策表述顯示平台經濟集中專項整改已基本完成,進入常態化監管階段,對包括螞蟻在內的大型平台企業而言將在政策環境上具有更多確定性、可預見性。
目前對照前期整改要求,螞蟻集團在支付(支付寶)、消費金融(借唄和花唄)、基金(餘額寶)、保險(相互寶)等產品線上已有明確落地動作。上述多位專家表示,螞蟻集團成功申領徵信牌照和螞蟻集團金融控股公司成立,才真正預示螞蟻集團整改結束,以及是否能重新申請上市。
不過,金控和徵信還涉及政府、平台、平台股東、金融機構、其他服務機構之間複雜的關係,從政府和監管層面還要做更通盤的考量。「如果以螞蟻集團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成立,那代表着互聯網金控的一個崭新的模式。」尹振濤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