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廣東省政協委員黃少媚關注灣區議題

廣東省政協委員黃少媚關注灣區議題

責任編輯:嚴燕紅 2023-01-13 20:57:05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粵港澳大灣區的議題成為正在此間舉行的政協第十三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廣東省政協委員、新世界發展執行董事、新世界中國董事兼行政總裁黃少媚就提出多份涉及大灣區的提議,其中包括:「發揮改革精神,提振大灣區民營企業預期與信心」、「發揮改革精神,提振大灣區民營企業預期與信心」等提議。

    大灣區宜先行先試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22年12月14日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文件提出:將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全面規範校外教育培訓行為,穩步推進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

    黃少媚認為,此次文件的出台,將「教育服務」置於擴大內需的大戰略里,糾偏「一刀切」,表明「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的基本態度。

    要在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必須以創新思維完成這一戰略任務,為此,她提議:大灣區宜先行先試,構建更多樣化的教育服務。

    粵港澳三地的地域、產業與制度差異,導致聚集與擁有的人才各具特色、需求不一,同時,大灣區擁有大量國際交流需求,這就要求大灣區比起任何地區,更需要激發社會資本的活力,一起來構建多樣化的教育服務體系。

    為此,黃少媚建議大灣區應先行先試,在推進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規範引導教培行業轉型發展等方面上,盡快明晰中央政策的落地與執行,不可簡單「一刀切」,應爭取更大的柔性空間,提振民間的投資意願與辦學熱情。

    此外,她認為,大灣區民辦國際教育,步子要邁得更大一些,可以考慮緊盯國家「建立國際教育示範區」的歷史機遇,向中央爭取政策傾斜,並保持政策的穩定性。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基礎紮實,現代產業體系齊全,為技能人才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條件。黃少媚建議應結合大灣區產業特色,加快培養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同時應激發社會資本投資熱情,探索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支持職業教育發展投入新機制,將符合條件的職業教育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預算內投資等的支持範圍;並支持龍頭企業和學校牽頭組建產教融合共同體,加速推動教育服務多樣化、人才培育多層次化,以此滿足人民日益豐富的教育需求,以及大灣區的人才發展需求。

    提振大灣區民營企業預期與信心

    目前民營企業信心不足、預期轉弱。如何逆轉預期?如何提振信心?黃少媚稱,光靠增加政府開支和貨幣供給的宏觀經濟政策是不夠的。在她看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重視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在政策、金融、行業准入等方面給予其平等地位,鼓勵民營企業做大做強,以此拉動就業與消費。

    據悉,三年來,民營企業遭遇的壓力比國企要大。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0.5%,私營企業利潤總額下降則高達7.9%,其中,中小私人企業的利潤比規模企業下滑更大。2022年前三季度,民間固定投資增速下滑到2%,遠低於國有相關投資增速的10.6%。

    民營經濟的低迷,直接導致了失業率的提升。2022年前10個月的平均失業率是5.6%,尤其是16歲至24歲的青年人調查失業率高達20%左右,創下近年來的新高。

    黃少媚分析稱,關於民營企業的信心和發展問題,不僅是疫情衝擊的問題,還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對民營企業存在一定的偏見與不公平待遇。諸如「民營經濟離場論」等奇談怪論頻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愈發突出,一些地方的營商環境對民營企業不夠重視。

    與不公平發展環境相對應,2021年,廣東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6.78萬億元,佔全省經濟比重54.5%;民營經濟從業人數達4525.34萬人,吸納廣東80%以上就業人口。

    為此,黃少媚表示,作為經濟的主力與就業主場,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廣東也應該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制定出台省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方案,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整治行動,破解長期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繼續提升增強市場主體的滿意度、獲得感。

    此外,她建議,應發揮大灣區基礎優勢,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此外,應打通穩樓市的「最後一米」,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敢為人先」,是為改革之精神。黃少媚強調,大灣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當前正是提振信心與活力的關鍵時刻,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為經濟復蘇大局開拓出新路來。(記者 黃裕勇)

責任編輯:嚴燕紅 廣東省政協委員黃少媚關注灣區議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