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在本周三公布,市民普遍關注「派糖」多少,包括會否再派消費券等。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提到財政政策是「中間偏鬆」,昨進一步指出,財政儲備下降,但社會經濟的復蘇仍須鞏固,對未來的投資亦須要加力支持。其相關說法可視為對「減甜」進行期望管理。與過去三年疫下着眼「救急」的預算案不同,後疫情時期,「派糖」已非最緊要主題,現時的重點應放在拼經濟、促復蘇上,全力增投資,謀發展,經濟復蘇好了,才有源頭活水,以減財赤,維持公共開支的可持續性,應對挑戰,更好紓困濟民。
香港經歷三年疫情,百業蕭條,經濟衰退,民生問題多多。政府在連年財赤之下仍採擴張性財策,推出逆周期措施以緩減經濟下行壓力,幫助市民渡過疫境難關,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無疑是正確且必要的。代價則是財政儲備從疫情前約11000億元,降至8000億元,已觸及被視為「安全線」的12個月政府開支水平,而本港經濟錄得負增長,去年收縮3.5%差過市場預期,加重了收入之憂。
如今守得雲開見月明,香港走出疫困,與內地實現全面通關,相信經濟會隨着社會復常逐漸重拾動力。但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包括地緣政治、供應鏈受干擾、高通脹、利率急升等諸多挑戰不容低估。有了充足財力才能抵禦風險,才能照顧民生,預算案要為艱難的經濟形勢做好應對準備,既照顧當前普羅大眾的迫切需要,亦要着眼長遠,為香港創新發展,開拓市場,推動經濟復蘇進行有力部署。「應使則使」,提供資源,全力振興經濟,比起簡單「派糖」更加關鍵。
預算案在拼經濟促復蘇方面,應更加積極進取,抓準定位,用好優勢,增強導向,投資未來,讓「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更好結合,推動經濟加速復蘇。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的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在這個基礎上,預算案至少在三個方面要體現「有為」:
要在「啟動市場,增強經濟新動能」方面有為。支持對經濟和就業市場有重要支持的旅遊等行業,鞏固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新成立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應形成市場引導、聚合效應,策略性地推動目標產業發展。
要突出國際聯繫,在「走出去、引進來」方面有為。講好香港故事,尋找新的合作商機,廣泛開展國際經濟合作,搶企業、搶人才。更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特首李家超早前率團展開中東之行,便是一次成功的重要出擊。今後還須繼續加油,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恢復和加強香港的對外經貿交流合作。
要在「參與大灣區建設」方面更加有為。兩地全面通關,激發粵港澳大灣區的活力,建設灣區、融通發展的過程中,香港在金融、航運、貿易、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應有更大發揮,從而為灣區助力,亦促進自身轉型升級,拓展空間,「興」的動能更強勁。總之,預算案重點放在拼經濟、促復蘇方面,才是持續發展之道,亦是利民紓困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