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十組數據看新時代中國發展之變

十組數據看新時代中國發展之變

責任編輯:趙桐曲 2023-03-04 23:04:48 來源:新華社

 10年砥礪奮進,10年偉大變革。

 新時代10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4億多中國人民團結奮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新時代10年,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轉向高質量發展的10年,是贏得歷史主動、精神主動、發展主動的10年。

 記者採訪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從10組數據看非凡10年發展圖景,記錄經濟社會前進步伐。

 121萬億元:經濟總量躍上新台階 交出高質量發展答卷

 經濟大盤——「穩」。

 10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6%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從53.9萬億元增長到121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經濟總量達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我國人均GDP從6300美元上升到12741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10年來,中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2012至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升到18%以上。這一期間,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居於首位。

 發展質量——「升」。

 10年來,我國從製造大國加快轉向製造強國,服務業穩居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綠色成為經濟發展鮮亮底色,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第一大引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紮實推進,城鎮化率穩步提高,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超過17%,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新時代10年,我國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穩』的基礎持續鞏固,『進』的動能不斷集聚,譜寫了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曲永義委員說。

 9899萬:消除絕對貧困 邁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9899萬,平均每年減貧1000多萬人,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數量。

 這是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10年間,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攻克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工程。10年間,我們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減貧目標,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如何以脫貧攻堅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黨總支書記龍獻文代表有自己的思考。他準備了一份關於支持大湘西地區茶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建議:「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我們湘西茶旅產業要打出品牌影響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受益,我要接着加油幹。」

 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穩步增長 市場潛力持續釋放

 10年間,中國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

 2022年,在疫情嚴重衝擊下,中國仍以44萬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連續第14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

 「中國市場具有顯著的規模優勢。近年來,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制度機制不斷完善,企業發展有了良好的環境,人民群眾收入也在穩步提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前景更為廣闊,我們信心更足。」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委員說。

 10年間,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隨着脫貧攻堅各項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縱深推進,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88∶1降至2.45∶1。

 當前,中等收入群體正引領中國消費市場實現「增量創新」。在住房、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各個領域,新消費需求不斷湧現,市場活力持續增強。

 未來15年,中等收入群體預計超過8億,將進一步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

 3萬億元:科研經費創新高 創新驅動顯成效

 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提升到2.55%;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

 10年間,我國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邁出新步伐,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10年間,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碳纖維,是應用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新型材料。碳纖維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呂春祥代表正帶領團隊強力推進國產碳纖維技術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放眼世界,新一輪廣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我國應當抓住這一重要戰略機遇,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解決重大科技瓶頸問題,推動科技強國建設。」呂春祥說。

 151個:「一帶一路」朋友圈越來越大 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151個國家——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這10年,中國與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至2022年,我國與沿線國家進出口年均增長8.6%,雙向投資不斷邁上新台階。

 10年間,中國舉辦服貿會、進博會、消博會等一系列國際經貿盛會,統籌推進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以來,中國對RCEP貿易夥伴進出口額、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均較上年明顯增長;2022年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

 10年來,我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總體上保持在30%左右,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委員說,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表明,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以十周年為新起點,相信「一帶一路」將更加繁榮、更加寬廣。

 600萬公里:現代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構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截至2022年底,我國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是10年前的1倍多。我國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航空航海通達全球。

 傳統基建補短板、強弱項,新基建增後勁、塑優勢。

 截至2022年底,我國累計建設開通5G基站231萬個,實現「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千兆接入能力覆蓋所有地級市。

 「四橫三縱」的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加快成型,建成全球電壓等級最高、裝機規模最大、資源配置能力最強的特大型電網……10年間,我國在重大科技設施、水利工程、交通樞紐、信息基礎設施、國家戰略儲備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領先的成果,基礎設施整體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

 時空被重新定義——快捷的交通基礎設施讓城市與城市、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時空距離縮短,許多城市與地域進入了「一小時通勤圈」「兩小時生活圈」和「八小時交通圈」。

 夢想正觸手可及——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最活躍最具潛力的數字服務市場。14億多人口中,網民規模超過10億,比2012年增長了80%多。手指一點,世界近在眼前。

 「我國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發展階段。着力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補充短板領域、培育新的動能,將為國家中長期發展打好基礎戰略布局。」中國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喻渝代表說。

 1300萬: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社保體系

 新時代10年,黨中央高度重視就業工作,近年來更是明確把就業擺在「六穩」「六保」之首,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就業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

 10年來,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累計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5501萬人;重點群體就業平穩,8000多萬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水平保持穩定,農民工總量增至2.9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

 構建規範長效的培訓機制,做好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後推薦安置就業等跟蹤管理和後續服務,探索建立培訓、就業與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一段時間以來,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總監鄒彬代表都在為農民工職業發展而奔忙。

 就業是民生之本。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這位農民工出身的「95後」青年深入北京、黑龍江、上海等地調研,廣泛了解農民工的就業難點、職業培訓需求和新時代工匠人才保障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為民發聲、為民建言是我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所在。我要當好群眾的『貼心人』,幫他們實實在在解難題、謀福利、享公平。」鄒彬說。

 98.62%:安全感持續提高,凸顯「中國之治」優勢

 新時代10年,平安中國建設邁向更高水平,群眾安全感指數從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21年的98.62%。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10年間,夯實「中國之治」基石,社會治理實踐創新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到基層治理全過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新時代10年,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不斷完善。

 10年間,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立治有體,施治有序。曾經的「立案難」在司法改革的進程中逐步變為「有案必立、有訴必理」,曾經辦事「跑斷腿」變成「異地可辦、一網通辦」;2018年以來,各地累計清理取消2.1萬多項證明,「減證便民」工作成效顯著……新時代10年,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委員說,我國社會治理思想創新與實踐創新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新征程中要繼續為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目標方向努力,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58億噸:系統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10年間,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6%的經濟增長,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超額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40%至45%的目標,累計減排二氧化碳58億噸,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

 從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黨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堅戰」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再到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等內容寫入黨章,建設美麗中國不斷向縱深推進。

 「10年間,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未來,對標『雙碳』目標,我們將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儲能快速發展,讓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追求。」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委員說。

 4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世界第一 展現中華文化之美

 43項——

 隨着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目前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崑曲、皮影戲、書法、篆刻……越來越多的非遺入選項目,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也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深化國人的文化自信。

 10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邁出鏗鏘步伐,文化事業日益繁榮, 「博物館熱」「古籍熱」「非遺熱」蔚然成風,文化遺產正在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精神生活。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已超過6000家,10年增長約一倍,超九成實現免費開放;「非遺+旅遊」「非遺+老字號」「非遺進社區、校園」已融入民眾日常生活;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入快車道……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凝聚精神力量。」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委員說,10年來,文化互鑒和保護傳承力度加大,中華文化之美不斷彰顯。新征程上,高揚文化自信之帆,中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新華社記者 樊曦、王優玲、謝希瑤、侯雪靜、周圓)

責任編輯:趙桐曲 十組數據看新時代中國發展之變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